总览
《菩提道次第广论》修行总览图
段落内容 |
所属阶段 |
核心主题 |
1. 开头赞颂与发愿 |
入门总发心 |
为度众生愿成佛 |
2. 依止善知识 |
准备阶段 |
找对老师是起点 |
3. 思维人身难得与死亡无常 |
下士道 |
珍惜机会,提起警觉 |
4. 思维轮回痛苦与皈依三宝、深信业果 |
下士道 |
避免堕落、种善因 |
5. 出离心与解脱之道 |
中士道 |
发起脱离轮回之心,修三学 |
8. 修空性正见 |
三要道·正见 |
智慧破除根本烦恼 |
6. 发菩提心 |
上士道 |
利他大愿之根本 |
7. 修六度、四摄法 |
上士道 |
菩萨行实践指南 |
9. 回向与结尾祈愿 |
总回向 |
愿成佛利益一切众生 |
基础结构:三士道(由浅入深)
修行阶梯 |
修行目标 |
核心内容 |
所对治 |
下士道 |
不堕恶道、得人天果报 |
无常、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因果 |
贪恋现世、懈怠 |
中士道 |
出离三界轮回,证得涅槃 |
出离心、认识轮回苦、断烦恼、修三学(戒定慧) |
贪恋轮回、执“我” |
上士道 |
利益一切众生,圆满佛果 |
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证空性 |
利他但无力、智慧不圆 |
三种要道(修行“命脉”)
要道 |
定义 |
作用 |
出离心 |
希望从轮回中解脱的强烈意愿 |
脱离贪恋,生起解脱动力 |
菩提心 |
愿为度众生而成佛之心 |
使修行走向大乘,发愿利他 |
清净见(中道正见) |
了达一切法无自性、依缘而生的智慧 |
根本断除烦恼,证得佛果核心 |
六度波罗蜜(圆满自利)
波罗蜜 |
简义 |
作用 |
布施 |
给人所需 |
对治吝啬,种福田 |
持戒 |
自律守德 |
建立人格,净化行为 |
忍辱 |
不嗔不恼 |
降服嗔心,柔软心性 |
精进 |
恒不懈怠 |
積功累德,持续成长 |
禅定 |
心住一境 |
清净心流,远离散乱 |
般若 |
智慧观空 |
破除执著,成佛之眼 |
四摄法(利益众生之方法)
名称 |
说明 |
实践例子 |
布施 |
给众生所需 |
分享、关怀 |
爱语 |
说好听、鼓励、有益的话 |
劝导、安慰 |
利行 |
做实事帮助他人 |
志愿、服务 |
同事 |
同理融入对方,带动修行 |
陪伴、共修、以身作则 |
清净见 · 空性修法流程(慧观核心)
步骤 |
内容 |
观察“我”不可得 |
“我”在哪里?是否是五蕴?是否是常一主宰? |
观察“法”无自性 |
一切事物是否是因缘和合而生?是否独立存在? |
建立因果与空的统一理解 |
一切虽空,但有因果功能,正是“因缘生” |
落实于生活中 |
面对得失、痛苦、关系时,反观它们“无自性但不虚无” |
每日修持建议(共修可行)
内容 |
方法 |
时长 |
目的 |
观无常 |
回顾生命变化、心情起伏 |
5分钟 |
松动贪恋 |
观轮回苦 |
反思生活中的八苦 |
5分钟 |
生起出离心 |
发菩提心 |
默念“愿度一切众生故愿成佛” |
3次 |
建立利他动机 |
修六度 |
每天一度:施、戒、忍、进、定、慧 |
散布于生活中 |
行动转化 |
修空性 |
每天观想一执着对象的“因缘性”与“空性” |
10分钟 |
松动“实执”,建立智慧眼 |
比喻总结图(成佛修行比喻)
修行部分 |
比喻 |
三士道 |
一座金字塔,底部是基础,顶部是佛果 |
三要道 |
一辆车的三轮:动力(出离心)、方向(菩提心)、照明(正见) |
六度 |
一条河上的六块踏石,走完才能到对岸 |
空性 |
驾驶者的眼睛,若盲目无视,就会迷路或翻车 |
资粮
“资粮”是修行的“积蓄”:
- 福德资粮:以慈悲、善行、布施、持戒积累的福报;
- 智慧资粮:以止观、正见、闻思修积累的智慧力量。
从亲近善知识,到发菩提心,修六度,证空性,最终成就圆满的觉者,这是一条任何人都能走的成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