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写完上面这些内容后,感觉很惶恐,知道其中有很多错误和疏漏。虽然在 ChatGPT 和朋友的帮助下,大概地理解了宗喀巴大师成佛之道,但我深知:我的理解仍是非常浅薄。首先,法尊法师的《代序》中很多内容,我还是看不懂;其次,超过 500 页的《广论》原文,我还没有时间读。因此,写作上述内容,完全是个人的一点学习笔记,不能说有多少价值。

写作上面这些内容的最大价值,就是帮助我自己思考、学习了宗喀巴大师的成佛之道。宗喀巴大师教导我们要“闻思修、讲辩撰”。我对这一教导非常认同。因此,这可以说是我向他交的一份作业,表明我在切实地践行他教给我的方法:“闻思修、讲辩撰”。

理解上面的这些基本概念后,再读法尊法师的《代序》,我理解了藏传佛教的基本逻辑:

它首先希望通过“无常”、“三恶趣”、“八苦”,点醒大家,让人脱离对“五蕴”声色的追求,有更高的追求,这就是“出离心”。

然后,它劝诫大家投入到“戒定慧”的修行当中,通过六度菠萝蜜(分享、自律、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观空),去除“我执”、“法执”,理解“缘起”、“空性”、“中道正见”,从而从人类天性的欲望(如占有欲)、自私中解脱出来,自然也就没有了烦恼。

最后,它想激发我们的慈悲之心,不仅自己解脱,也能够“四摄”,通过分享、安慰、志愿服务、陪伴,让身边的人也都得到解脱。

这就是藏传佛教“显宗”的基本逻辑,就是它们让我见到的西藏人民形成了平和、坚忍、持戒、布施、乐于助人的独特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他们在现实苦难面前是“出离”的,因此他们平和;他们已经把六度菠萝蜜和“四摄”写进了自己的基因里,因此我们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自然地就会感觉到它们的气息,因此产生信任和依靠。这就是西藏让无数人不得不不断“回去”的原因,因为这里到处都充满了佛的气息。

在教育僧人们掌握了上述显宗成佛之道之后,藏传佛教更神的是,开始教育僧人们学习密宗,学会如何通过各种仪式、图像、行为、咒语、神迹,让普罗大众也能直观地、自然地掌握上面的成佛之道,比如我们在拉萨受到巨大震撼的坛城、六字真言、磕长头、能够感知我们烦恼的护法神等,就都是密宗的内容。藏传佛教通过这些形象,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修行方式,“见即是修”,得到成佛相关的觉悟。通过密宗的这些方法,藏传佛教成功地把理性的显宗成佛之路,感性地刻到了全体藏族人民的基因里。人是感性的动物。藏传佛教完全了解这一点,这就是它在完成显宗教育之后,又一定要进入密宗的原因。

我发现,虽然知道了这些道理,但是在实际中,我常常还是摆脱不了“我执”、“法执”,因此常常陷入“无明”的烦恼之中。显然,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见即成修”只是一个理想。我必须在每一天都提醒自己,坚持修行,才能把它内化于心,变成自己的习惯。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但它们会不时提醒我,这里有一个正道。如此,对我就是莫大的帮助了。

此刻,我又想起我们在巴松措湖边念的这首诗:

当你启程前往伊萨卡
但愿你的道路漫长,
充满奇迹,充满发现。

启程吧,不论前路多少险阻,佛将与我们同在。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