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根源:无明、我执
中士道的第二步是认识痛苦的根源:无明、我执。佛教有“四圣谛”:苦谛:认识生命本质是苦;集谛:揭示苦的来源(烦恼与业力);灭谛:灭尽苦因即是涅槃;道谛:通向灭苦的方法(戒定慧)。中士道的第二步就是“集谛”,揭示苦是怎么“聚集”来的。
用“因果”的方式看,痛苦不是“上天的惩罚”或“运气不好”,而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首先,我们内心出现了烦恼(kleśa):贪、嗔、痴、傲、疑、嫉妒、慢、邪见……。有了这些烦恼,我们就会造身、口、意三业:伤人、撒谎、偷盗、邪淫、贪婪、报复……。这些行为造下的“种子”在条件成熟时就会“发芽”,让我们感到痛苦。
那么,我们内心的烦恼从哪来的呢?来自于我们的“无明”带来的“我执”。“无明”是看不清真相,无知无觉地,以“我”为中心而活着。“无明“带来“我执”。“执”是执着。“我执”就是我执着地认为:有一个独立、真实、永恒的“我”。所以,我们会为“我”的得失、地位、情感、身体、名誉等等起烦恼。比如,当别人说我们不好时,我们会感到刺痛,那是“我执”受到了冒犯;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
没有“我执”,就没有贪嗔;没有贪嗔,就不会造业;没有造业,就没有轮回的下一站。从“无明”开始,所有烦恼和造业才生起。“一念无明 → 起心动念 → 造业 → 受苦 → 贪爱不舍 → 再造新业 → 无尽流转。” 这是一个自动运作的闭环,除非你觉醒并断开它,否则永远逃不出去。
因此,佛教说:“我”其实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短暂组合出来的;它只是一个“假名”,不是真实、固定的;如果我们深知“这个我其实没有实体”,那么在别人说我们不好的时候,就不会起那么强烈的反应。
练习:闭眼思考一个你曾经感到极度后悔的行为,沿着以下提问链条回顾:
- 当时的起心动念(我为什么那样做?)
- 有没有烦恼在推动我?(贪?嗔?傲?)
- 造成什么结果?
- 现在这个结果是不是我想要的?
- 如果我再遇到相似情境,我能从无明中觉醒吗?
消除“无明”和“我执”,不是要我们不爱家人、不管自己的生活,而是看清“无常”、“生活中避免不了苦”、“我只是五蕴短暂结合出来的结果,而且在不断变化中”这三个真相,在珍惜中,不再执著;在努力中,不再贪恋。不把成功当成必须;不再为一点人际冲突痛苦很久;不再沉迷享乐、外相,而忘了自己的根本目标。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