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避免的苦
中士道的第一步是认识到生活中避免不了苦。快乐是短暂的。我们的人生舞台,是一个从根本上苦的存在体系。没有真正安稳可靠的快乐。人间的富贵、名誉、感情、身体,都逃不过“无常败坏、苦乐参杂、不可掌控”的基本规律。
佛教中对“苦”有非常深入的分析,给出了“三苦”和“八苦”。其中,三苦是佛教对“苦”最经典的剖析框架:
- 苦苦:肉体痛苦、情绪折磨;直接的身体和心理痛苦(生老病死、贫穷、争吵、恐惧、饥饿……);
- 坏苦:快乐变成痛苦的过程;即使你现在快乐,那种快乐也终将崩塌,转为痛苦(如恋爱失落、财富失守);
- 行苦:生命本身因造业而生灭流转,无片刻安稳。最微妙的苦——整个身心都被无明和业力支配,哪怕看起来“正常”,其实正在流转受苦。
而八苦,是对生而为人,必须承受的痛苦的剖析:
- 生苦:出生时的痛苦与命运注定的不由自主;
- 老苦:身体退化、记忆衰退、失去活力;
- 病苦:身体的各种疾病带来的限制与折磨;
- 死苦:死亡时的恐惧、割舍与无助;
- 爱别离苦:最爱的人终将离散;
- 怨憎会苦:你讨厌的人或事却偏偏要面对;
- 求不得苦:想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不满足;
- 五阴炽盛苦:我们的身心五蕴(色受想行识)本身就是苦的聚集。
生而为人,我们就绕不开上面这“八苦”。即使生活再富足,这八种苦也是必须受的。我们活着时,常常以为自己快乐,其实只是暂时缓解了痛苦。
面对这样的痛苦,我们只能升起我们的“出离心”。追求快乐并不能解决我们的这些痛苦。“快乐”像一个无止境的迷宫,不断让我们追逐,但终究还是会让我们失望。我们不能再盲目追求快乐,而是要生起一颗“超越生死”、追求究竟自由的“出离心”。面对这些痛苦,我们不可能“过得好一点”。只能“出离”它。
所以,认识到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苦,不是让我们悲观,而是为了让我们觉醒:再富足、权势的生活其实都不稳固;每一种快乐都是无常的;与其用快乐来掩盖这些痛苦,不如思考怎么出离它。
练习:
- 想象自己衰老、生病、死亡时的种种状况;
- 回顾过去,是否曾因贪欲、执著而反而遭受痛苦?
- 观察自己最贪恋的事物,是不是也有“坏苦”的部分?
- 写下三件你曾以为快乐、但最终变成痛苦的经历。然后问自己:“如果我不执著,会不会更轻松?”
总之,面对生活中的痛苦,只能从根本上“出离”它、解脱它,而不是“改善”它。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