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是他为弟子们所设计的一条循序渐进的成佛之道,这是一种体系完整、方法明确、步骤严谨的修行路径。
“菩提道次第”的意思是:
- “菩提”:成佛之果;
- “道”:修行成佛所必经的实践道路;
- “次第”:分阶段、由浅入深地修学安排,必须遵守顺序,不能混乱或跳过。
宗喀巴认为:若想真正成佛,就必须严格依照这个次第修学,缺一不可。
在开始修行之前,需要做两件最重要的准备工作:
- 亲近善知识(找对老师):“善知识”:真正懂佛法、能带你走对路的师父或书籍。
- 思维人身难得(珍惜今生机会):“人身难得”:生而为人、有机会修佛法,是极其难得的福报。
宗喀巴的整个体系基于《菩提道炬论》中提出的“三士道”。三士道是三类修行人的阶梯。这个是整个修行的核心框架,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起点出发,逐层递进。
- 下士道:不堕落,厌离三恶趣,希求人天善趣(为修行打下基础);
- 中士道:发出离心,追求解脱生死(修声闻、缘觉法门);
- 上士道:发大菩提心,为度众生成佛(进入菩萨道);
这三士道是阶梯式的,前面一层是后面一层的基础。例如:如果不能真正厌离生死,就不能真正发起利他的大菩提心。
下士道(不堕落,开始修行)的目标是:避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开始修行。主要修法包括:
- 思维死亡与无常:提醒自己生命短暂,别浪费;
- 思维三恶趣的痛苦:生命堕落的三种境地,充满痛苦,提醒自己别做恶业;
- 皈依三宝(佛、法、僧):佛是觉者,法是教导,僧是修行的团体;找到精神的依靠;
- 相信因果:行为(业)和它带来的后果(果)。做好事得好果,做坏事得坏果。
中士道(离苦得乐)的目标是:不仅不堕恶趣,而且彻底出离轮回,追求涅槃的安稳解脱。主要修法包括:
- 认识轮回本质是苦:生老病死、得不到、爱别离等痛苦;
- 找出痛苦的根源:烦恼与执着;
- 修三学:戒(守规矩),定(专注),慧(智慧)——断除烦恼,获得“涅槃”(烦恼息灭后的安宁状态)
上士道(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的目标是:不仅自己解脱,还要度化所有众生,一起离苦得乐,最终成佛。主要修法包括:
- 发菩提心:愿成佛是为了帮助所有众生;“菩提心”是:不是只为自己好,而是为了让一切众生都好;
- 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是成佛者必须圆满的六种品质;
- 修四摄法:吸引众生走向佛道的善巧方法。包括给别人东西、说好话、与人协作、以身作则。
在三士道的基础上,《广论》进一步提炼出三种成佛所必须具备的“要道”。这三点是整个修行的灵魂,像是三根柱子支撑整栋大楼:
- 出离心(从内心真正想离开轮回)
- 菩提心(想要帮助所有众生成佛)
- 中道正见(理解世界“既非实有也非全无”的真相)
三者的关系是:
- 没有出离心,就不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 没有菩提心,就无法成为大乘修行人;
- 没有中道正见,就无法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与佛果。
修行特色:理论严谨,实践细致。宗喀巴特别强调:
- 次第分明:不可混乱,不可跳过;
- 理论与实践并重:不空谈哲理,要真修实证;
- 融合显密:共同道(显教基础)为一切密法修行的前提;
- 止观并修:特别强调“止(奢摩他)”与“观(毗钵舍那)”的平衡修持。
宗喀巴提供了一条“最佳路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任何根器的人,都可以依此次第而成佛”。这也正是《广论》在西藏乃至整个佛教世界影响极其深远的原因。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