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经:智慧正见(空性)

色拉寺辩经是那么鲜活,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佛教对辩经的重视,非常难忘。

很早就知道辩经了,觉得很有意思。在格鲁派各大寺院内,僧人自年幼起就要开始学习辩经,透过辩论来学习及引证所闻学的佛法。藏传佛教教育,尤其是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非常重视辩经。

这次来色拉寺,我们就是冲着辩经来的。各大寺中,色拉寺的辩经最负盛名。色拉寺辩经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下午 3 点开始,5 点结束。我们到色拉寺时,时间已近下午 3 点了。因此,一进色拉寺,我们就直奔辩经场。

离辩经场还有 20 米远,我们就听到了辩经激烈的声音。走进辩经院,看到近百名僧人身穿深红色僧袍,在面积约 800 平方米的一个院子里的树下,两两一组,或者三五成群,在分组辩经。他们不时跺脚、拍掌、喝问,做出各种激烈的动作,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整个场面热情、热烈。虽然是激烈的交锋,但大家都带着微笑,沉浸在思想交锋带来的喜悦当中。

我们看到,辩经不是两个人之间散漫的、自由的辩论,而是遵循一定的规程。

首先,两位僧人组成一组,一人提问,一人回答。提问僧人站立,答问僧人盘坐。

然后,提问者喊一声“底”。这是祈请心中的文殊菩萨,开启智慧。在佛教中,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其心咒是“嗡阿热巴杂拉底”,所以这个“底”音代表着呼唤文殊菩萨给自己加持智慧。

然后,提问者用极快的语速提问,同时猛地拍一下手掌,右脚跺地,厉声喊出“达乔!”(意为“你回答!”)。这些看上去夸张的动作均有深义。击掌是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比较复杂一些的动作,如右手向后高扬起,与左手相拍发出清脆的响声,然后将右手向下伸向对方后拉起,它的含义是:高扬的右手说明文殊智慧就在身后;二手相击,掌声代表无常,比喻一切转瞬即逝;右手向下后又拉回,是希望通过自己内心的善念和智慧,把苦难之中的众生救出来。

问题都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佛教专业问题,相当检验一位僧人的学术水平。问题内容大多为佛理中的公案、逻辑或教义辨析。比如,一人问:“什么是大?”另一人回答:“不定!没有绝对大的事物,只有与小相对而言才有‘大’这个概念。”又比如:“既然世上所有事物皆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请问冰块中的‘火’何在?火焰中的‘水’又何在?”或者:‘我’存在脑中,身体中,还是身体以外?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信口开河,而需要熟读经典,有理有据地回答,因此,相当检验一位僧人的学术水平。

这些机锋看似巧辩,实则蕴含佛教中“空性缘起”的智慧:世间万物并无绝对自性,大与小、美与丑,皆因缘相待而生。通过这种思维训练,僧人们锤炼着中观正见,也让我领略了一场生动的空性哲学课。简短一答,让我脑中灵光乍现:原来这就是佛法中空性智慧的现场演绎 —— 没有独立不变的“大”,一切性状皆因比较而显。树下辩经的笑声喝声中,我第一次感受到中观正见那玄妙却真实的存在。

回答者收到问题后,会保持双手结印或自然摆放,甚至略带笑意,进行作答。他的动作,表示自己的镇定和专注。笑意代表修行中的“喜乐心”,不是轻浮,而是智慧辩答中的从容。同时,他必须不假思索,立刻用极快的语速回答问题,而且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种可能之一,不能躲避问题,顾左右而言他。

如果回答者答得好,提问者就点头称赞;如果答得不清,提问者就立刻乘胜追击,进一步追问。提问者还可以通过设置陷阱,把回答者一步一步地问倒。当回答者被问倒时,周围观看者会大声嘘倒台,因此场面异常热闹。

我们一会看看这组激烈辩论的僧人,一会又看看另一组唇枪舌剑的僧人,被他们的投入深深地打动,觉得这真是一种很好的“互促式”学习方式。虽然听不懂藏语,因此不知道他们到底在辩些什么,但他们的放松、投入、专注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我感到他们非常真诚地在辩论。虽然争得面红耳赤,但是他们很快乐,对辩论的伙伴也非常尊重。

想到每一位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人每一天都进行这种练习,我不禁觉得他们太现代了。他们日复一日地进行这种“互促式”学习之后,将参加一年一度的大昭寺广愿法会,在法会上独自与多位长老同时辩论,以考取最高的“格西拉然巴”学位(相当于“博士”头衔)。这种教育方式,比我们各种名目繁多的“现代”教育方式,高明得多。

看着他们这样地练习,我理解了为什么佛教高僧都善于辩论,总能够在辩论中打败对手,推动佛教的发展了。佛教从创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辩论。释迦牟尼佛多次与外道师辩论,并获得胜利,令很多外道信众转投佛法,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即唐三藏法师)远赴印度后,亦曾与教内僧众辩经并取得胜利,因此取得印度各派僧众的敬重。他们取得这样的成果,不是他们天生就会辩论,而是通过这种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才成为了这样的辩论高手。这种教育方式给僧人带来的全面素质提升,是佛教兴盛的强大武器。

我也理解了:佛教是讲道理的,也不怕讲道理。辩经的背后,是佛教宗师对批判性思维的推崇,对真理非辩不明的信仰。佛陀就亲口开示过,鼓励信众不要盲从。他说:要如试金一样,考验佛语,确认(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其正确后方接纳奉行。佛陀也说:“亲近善知识”,首先要能够识别“善”。所以,学生不能迷信老师,而是要独立思考,勇于质疑。宗喀巴老师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他在学习时会针对教法中最细微的难点发问。这就是“学术”。这是佛教特别了不起的地方。他们是求真的人。

我们以后也学着这么辩论吧?我对 Kassy 说,这一定能帮助我们打破沉默,享受面对面交流,甚至激烈交流的乐趣。这正是我们在将来的事业、生活、交流中所需要的。

这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教育方式。我找到了。这是我的因缘。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