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皈依三宝
走过坛城,就来到了大昭寺最重要的觉沃佛殿(即等身像殿)面前。佛殿中敬奉着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
这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是雪域高原心中之心、宝中之宝。释迦牟尼住世时,曾因文殊大士劝请,以佛陀成道前的身高,铸造了三尊圣像。由于佛像按照真实比例所造,故称“等身像”。这三尊佛像由佛陀亲自开光,其中二十五岁像现在印度菩提伽耶佛陀成道处大觉塔内,八岁像及十二岁像分别经尼泊尔及汉地辗转传入西藏。
这尊十二岁等身像来到大昭寺,过程颇为曲折。它最初亦供奉于印度大觉塔内。公元 4 世纪时,有一位印度国王与汉地国王苻坚虽从未相见,却颇有交情,经常互赠礼物,此像遂被赠与中国,供奉于汉地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内。近三百年后,文成公主入藏,此佛像便作为嫁妆来到拉萨。在拉萨,该佛像最初被供奉于为文成公主建造的小昭寺内,大昭寺则供奉由尼泊尔公主带来的八岁像。后因传闻武则天欲派兵索回十二岁像,西藏君臣便把它移至大昭寺,秘藏于南墙内,又把八岁等身像请至小昭寺代替。后来的金城公主把十二岁像寻出,安奉于大昭寺中央配殿。从此,两尊佛像便对调了位置,十二岁像成为大昭寺的主要佛身代表。
十二岁等身像让大昭寺成为藏传佛教中最神圣的地方。1409 年宗喀巴大师给此佛像献了五佛冠。因藏族人称头戴王冠的释迦牟尼像为“觉卧”,又传说此像凡有叩求,无不如愿应验,于是被尊称为“觉卧仁波切”,意为“释尊大宝”,是整个藏区最受崇敬的佛像,佛像所在的几十平方米大的配殿,则是宇宙的中心。千百年来,无数朝圣者从千里之外,一步一拜而来,就是为了看到它。看到它的一刹那,就是朝圣旅程的圆满终点。绝大部分藏族佛教徒都以亲在此尊圣像前礼拜、供养为一生中之大事,有些甚至由蒙古国一步一拜,用十年以上的时间拜到它的面前!
因为这尊十二岁等身像非常珍贵,所以人们非常害怕失去它。据古老预言,在末法年代,众生将因罪业深重而无缘再见此尊世上最神圣的佛像。届时,佛像将会沉入地底龙宫。因为这个预言,在一篇很出名的祈祷文中,便有“恩瞻不虚怙主觉沃佛,勿往迁流那伽龙宫中,久住拉萨清净圣刹土,恒时佑怙普度众苍生”之祈请佛像不离人间的文句。而在殿门的正前方,有一尊造型独特、较为罕见的莲花生大师像。此乃五世达赖喇嘛为请等身像不沉龙宫而塑造。莲师像面对殿内的等身像,呈合掌姿势,祈求等身像不沉龙宫。
这尊等身像和现存小昭寺的八岁等身像,是拉萨被人们视为“圣城”的原因。拉萨同时供奉着两尊依照悉达多太子容貌造成,由释迦牟尼亲自开光的圣像,举世罕见。相比大昭寺的等身像,现存小昭寺的八岁等身像历经了更多的磨难。在 20 世纪 60 年代的政治变动中,小昭寺的八岁等身像被毁。80 年代,在大师们的努力下,佛像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竟分别在北京的一个废铁仓库和拉萨的一个垃圾仓库中被找回,然后再被供奉于小昭寺,让我感叹,也让我欣慰。
游客要进等身像殿朝圣,不能走游客通道,而是要到朝圣者队伍重新排队,和朝圣者一起进入。等身像殿门口的左边是入口,朝圣者紧紧地挨在一起,排着队,鱼贯而入,进殿;右边是出口,礼拜过的朝圣者从这鱼贯而出。我从游客通道走到佛殿门口,不敢乱走,就问门口工作人员:游客要参拜释迦牟尼等身像,怎么走?他说:请到朝圣的队伍后面重新排队。我回头,看到排队进殿的队伍很长,看不到队尾在哪,就接着按照指示的游客参观路线,走右边的一个楼梯,上了楼,回到了二层金顶小院。
在小院里的圣物处请购了几件开光的圣物,作为纪念,带给家人。历尽艰辛到达拉萨,又被大昭寺深深震撼的我,决定请一些圣物回家,作为纪念。于是首先请购了几个有着六字真言的彩丝吊坠。ChatGPT 说它们代表清净六道,适合朋友、爱人,护佑平安健康、吉祥圆满,诸事顺利。又给父母、家人打电话,问明他们的生肖,买了对应的护身符,为他们护身保平安。以前父母出去旅行时,给我打电话,说给我请护身符时,我还没有感觉。现在是我给他们打电话,就体会到父母当时打电话的深意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挂念。于是我也希望这个护身符能够带给他们我最美好的祝福。选好后,僧人用印有大昭寺的黄色的布袋一一把它们装上。这些圣物的价格虽然不菲,但质量过关。后来我在林芝的西藏特产商店,还有网上也看到了样式类似的吊坠。它们的价格只有大昭寺的几分之一,但做工都没有大昭寺的精致。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付出的价格中的一部分,也是我对大昭寺的供养。这是我愿意付出的。
在圣物处尽头还有一架图书,这是我们喜欢的。在很多佛教专门典籍旁边,有一本大昭寺的画册。我取下画册,正准备坐在书架旁边的座位上看。前面坐着的一位僧人指着外面的一个椅子说:你们坐那里去看。我说:啊,好!他又连忙又笑着补充了一句:坐在那里,可以慢慢看。我们就释然了。画册全面介绍了大昭寺的建筑、佛像,还有僧人的修行生活。封面题字是我尊敬的赵朴初先生。
看完圣物处后,我们再下到一层,加入朝圣队伍,去敬拜十二岁等身像。此时已近中午,朝圣的队伍不长了。我们加入朝圣队伍的队尾,跟着口里念念有词的朝圣者,双手合十,鱼贯进入每一个佛殿,在每一位菩萨面前敬拜。大家都安安静静的,见一个佛殿,就进一个佛殿;见一位菩萨,就拜一位菩萨。很多朝圣者给每位菩萨都供养一张钞票,给每一个佛殿的酥油灯添一勺酥油,非常虔诚。最后,我都不记得进了多少个佛殿,拜了多少佛了。
跟着长长的朝拜队伍缓缓挪动。人们口中念念有词,虔诚地叩拜在每一尊佛像前。我看得出,他们将一生的重量都安放在了佛、法、僧三宝的脚下。三宝信仰确实是藏人精神世界的支柱。无论顺境逆境,都以三宝为依靠,无论风雨人生,有三宝庇佑便心安。
跟着队伍,进觉沃佛殿(即等身像殿)的经历最特别。首先来到释迦摩尼等身像面前,拜一拜。然后顺时针走到佛像左边。我看到前面一位藏族阿妈闭著眼睛,头抵佛像,正在祷告。于是,我也模仿阿妈,头抵佛像,祷告了一句。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敬拜觉卧的标准方法。感谢阿妈引领我。我又做对了。然后,我把哈达献给等待在佛像旁边的一位僧人。他接过哈达,把它放到佛像旁边堆积得像一座小山的哈达上面。我就跟着队伍又朝前走。
走到佛像右边后,我又停了一下。一位等待在这里的僧人,手里拿着一个砖头大小的绸缎包裹的绵包,在我的额头上轻拍一下。这一拍就是藏传佛教中常见而深具象征意义的“加持灌顶”,是对我的祝福和护佑。绸缎包裹的绵包不是普通的棉花包,而是包裹着特定圣物或经文的加持宝物。它可能包括佛像内供物的碎片(如佛舍利、泥塑碎片),佩戴过的法帽或衣物,藏过的经卷、咒轮或圣物粉末,或者觉沃佛本身的加持布料(如给佛像擦拭过的绸布)。为什么要轻拍额头呢?因为额头是人的“上三门”(身体、语言、意念三门中的“意”),是灵性最接近觉悟的位置。僧人轻拍我的额头,象征着让佛的加持直接进入我的心识,清净业障、开智慧门,为我祈福未来、种下善因缘。因此,它是一种庄严、温和、象征意义极深的宗教仪轨。我出来后,感到很幸运。
因为朝圣的人很多,所以进入觉沃佛殿的队伍移动得很快,简直是一路小跑。因此,我都没来得及观察释迦牟尼等身像后面的“我不走”佛像。据说,这尊佛像在最早建寺时就供于这个殿中。当等身像被移入此殿,因此要把它移出时,它突然开口说话,说“我不走”,发愿要留在殿中,守护等身像。因此,人们就把它留在原殿,供于等身像的后面。此尊佛像也被称为“我不走”佛像。
等身像⾯前站⽴的四⼒⼠像也有故事。据说这四位⼒⼠是当年运送佛像,随⽂成公主进藏的壮⼠。它们雄壮有⼒,⾐饰上带有汉族特征。它们本来是公元⼋世纪⾚松德赞时所塑,但现在是修复品。其中右边两位⼒⼠面带微笑,左边两位⼒⼠则神情肃穆。传说一次在无人观看时,此四大⼒⼠显灵互相谈话、嬉戏。此时,元朝国师萨迦派八思巴突然来到。左边两位⼒⼠因面对国师前来的方向而及时看到,马上便收敛了笑容,露出严肃的表情,右边两⼒⼠迟于察觉,笑容便凝固在脸上了。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了大昭寺的出口处,坐在门口的凳子上,依依不舍。大昭寺的宝藏实在太丰富,还有无数的传奇我们没有领悟。比如晚上僧人的诵经,我们就很想体验。据说,寺僧每晚会上殿诵经。此时,朝圣者可以请求被准许入内参与及供僧。当然,这类请求一般不易被应允,但只要朝圣者面露虔诚神色,又坚决地赖着不走,最后通常都能如愿。晚上殿中很宁静,没有川流不息的朝圣人龙,也没有四处漫游的观光客,所以能够专心地在圣像前拜忏及作供。虽然各旁殿在晚上是关上铁栏的,但在门外仍可以见到佛像。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也许能更加理解大昭寺。我们在出口处坐了一会,期间没有其它人再从这里出去,似乎朝圣者和游客都走了,我们已经是流连得最久的两位游客了。
就这样离开了大昭寺,走的时候没有告别。这是西藏文化及藏传佛教中的一个传统,在离开寺院或老师的时候,一般不作告别式的顶礼,以表示缘分未尽的吉祥意思。因此,我们也未做告别。
虽然不做告别,但回头是可以的。我回头又看了大昭寺一眼,至今还能看见。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