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药和藏香的暗语
想去买藏药和藏香,并不是因为我要用,或者给别人捎,而是因为我在一本书上学到了一些当地人才知道的、购买藏药和藏香的“暗语”,所以我要去实践一下。我很想知道,我通过这些“暗语”,会买到什么神奇的东西。
找到这家书上推荐的藏药直营店,又是依靠的因缘。我前一天晚上在网络地图上寻找这家店,失败了。用各种关键词搜索,找到了好几家类似直营店,但它们的位置和书中说的都对不太上,所以我就放弃了。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一早我从布达拉宫广场走到大昭寺广场。快到大昭寺时,突然看到路的右手边的一家店的招牌,正是书中照片中显示的那样。它离大昭寺广场大约 50 米,店门旁边挂着黑底白字、竖着的招牌,还挺醒目的。我不禁感叹:虽然网络上的信息获取已经非常方便了,但有时候还是得靠因缘。
9 点 10 分,我走进这家店的大门,又是这家店的第一位顾客。一位穿白大褂的大姐,在收银台后面忙碌着。
我看了看店里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商品,感到眼花缭乱,就决定直接向售货员说出我学会的“暗语”。店中摆放的大多数东西我都没有见过,对同一类商品的不同产品我也看不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因此,我就拿出书,开始照着书,向售货员大姐说出一个个我也不确定是什么东西的“暗语”。
第一个暗语是“龙肚”。它当然不是龙的肚子,而是一种叫“气香”的产品。但它不是供佛的香,而是一种药用香,能够宁神定惊。据说,失眠者、老人在睡前点一根,对改善失眠、多梦、心慌等病况颇有神效。书上说:藏族店员不见得知道“气香”这个名字,因此必须说“龙肚”。
大姐听到我说”龙肚“,立刻眼睛一亮,立刻带我走到“龙肚”的面前。这是一个圆柱型的小纸盒,上面标着“龙肚”的名字。价格也不贵。我就拿了两盒。
第二个暗语是“纳布古觉”。我一字一顿地念出这四个字。大姐听了,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又念了一次。大姐学着我,发出我刚发出的声音,然后突然一笑,说:是”纳布古觉“哦!但她说出的”纳布古觉“,是有起伏的、连贯的藏语的发音,很有韵律。
大姐立刻回头进了收银台后面的房间,一边走,一边说:我看看还有没有哈,这个在外面没有摆。
一会,房间里传出大姐的声音:你要几个?我问:多少钱一个?她说:15 元一个。我就大着胆说:2 个。她就走出来了,交给了我两个小小的密封的透明塑料袋。
我这才知道“纳布古觉”的模样:在塑料袋里,是一个小小的锦囊,还有一张说明书。说明书上特别注明:只能闻,不能吃。这和我在书上看到的“纳布古觉”的作用是相符的。“纳布古觉”的中文名是“九味防瘟丸”。它是“非典”时期,藏药厂特别按古方制作的,并通过了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专家鉴定。它是一种通过气味、嗅觉吸入发挥作用的药,不能内服。所以,它的用法是把它戴在身上,每天早上嗅一嗅,这样就能防止疫病。因为它的锦囊包装很漂亮,所以也是一个好的礼物。
第三个暗语是“圣康香”。它是一种本地人常用的藏香。藏香是西藏特有的一种香料。它采用一种叫“噶丹莰巴”的香草制成。这种香草相传是由宗喀巴大师的头发种出来的。他在噶丹寺修行时,发现由于邪魔作祟,常常有一股恶臭,因此,他便将自己的头发洒在寺庙内的土地上。几天后,地上就长出一种芳香扑鼻的草。僧人们将这种草焚烧后,整个寺庙周围都弥漫着一种让人心神荡漾的奇香,邪魔的腐臭再也没有出现。僧人们就用这种“噶丹莰巴”制作香料,净化空气。除了“噶丹莰巴”香草,藏香的原料还包括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冰片等数十种药材,根据古法手工制作。因为这些原料十分有益,所以它的气味不仅能够让空气变得好闻,还能起到杀菌、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在藏地很常见。
“圣康香”是藏药厂生产的,本地人常用的香。大姐听到这个名字后,高兴地把我领到它的面前。我发现它已经被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少数几包,看来很受欢迎。价格不贵,我又买了两包。
大姐这时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人”,对我十分亲切。我都能感觉得到,我每说出一个”暗语“,大姐就会想:他怎么知道这个?然后高兴地带我到它的面前。听到这些“暗语”,就像在异乡听到了乡音。这时,语言已经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种互相确认的凭证:你是“自己人”。它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失落的连接,体会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宝贵滋味。这正是我很想找到的一种融入当地的感觉。
我高兴地把这次探险的收获装进背包,和大姐告别。出来后,发现 Kassy 已经走到我前头,到了大昭寺的入口处了。我给她打电话,说我马上就来。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