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式
大学不再采用高中式的教学。大学所注重的学术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自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真正的学生都有主动性,明晰自己的问题所在。学业传授的方法包括讲座、研讨会、私人参加的实验小组,还有两个人之间的讨论。毕业设计是最后的检验。
传统教学的问题
- 像教学大纲(sylabi)、课业的其他技术性方案这类人工性的指导方法,只会把大学搞成高中,这是和大学的理念相抵触的。
- 这类方法源自于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想使大学迎合一般学生的需要,这种想法以为,绝大多数的学生应该被安排去学习至少可以保证考试过关所需的知识。这套逻辅用于高中是绰绰有余的,但如果用于大学则是有害的,大学里面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可是这套逻辑还在考虑着学生成年之前的东西。
- 当被束缚在课程表和教学大纲、考试和普通标准上的时候,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有什么乐趣可言。一种缺无创见而又令人沮丧的常识氛围,或许可以产生出令人满意的对于“技巧”和考试的事实性知识的掌握。但是,这样一种气氛也扼杀了真正的理解,扼杀了科学研究中冒险精神。
传统体系化知识传授的负面效果
- 恰恰是思想向便于讲授的知识形态的转化最有可能消磨思想的蓮勃生气。
- 一旦知识成果被纳人一个约定俗成的学术体系,这些成果往往就表现出一种日薄西山的衰朽气象。
- 思想的结束,就是从便于传授的知识形态开始
- 在已经泾渭分明的院系分工体制内,一个优秀的学者很有可能得不到一席容身之地。而一个平淡无奇的学者,仅仅因为他的工作贴合传统的组织体系,则有可能要更受欢迎。
大学的生活方式
- 接受大学之理念,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接受一种生活方式。
- 接受了这种生活方式,人们就得无止境地探索未知世界,就得让理智摆脱一切羁绊,自由地发展,就得有一种开放的胸襟,就得怀疑所有的事物,就得不计条件地捍卫真理,当然与此同时也得承认sapereaude(敢于认识)的危险。
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
- 大学教育,就其本性来说,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 大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意义深远的自由。它是在参与大学学术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而不是孩童。他们已经成熟了,应该完全能够对自己负责
- 教授们不会再给他们布置作业,也不会再对他们每个人进行指导
- 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它与历史上闻名還迹的僧侣教规(monastic orders)和军事专门学校那些令人触目惊心的学术训练是格格不人的。那种对刻板训练和领导权威的服从,使得每个学生都不能激发起一种真正的求知欲望。它妨碍个性独立的发展,而独立的个性除了上帝以外,不承认还有任何其他的真理来源或纽带
- 要在一个理念丛生的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一眼就可以看出是一件险象环生的事情。他所有的外在指望都被打消,被迫回过头来仰仗自身的能量,因为这样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只有靠自己负责才会有前途
- 教师的传授是自由的,学生的学习也因而是自由的。没有权威,没有清规戒律,没有学业监督,所有这些在中学里面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大学里面都被禁止出现,以免妨碍大学生的生活。大学生可以自由地“走向毀灭”
- 如果你想看到一代成熟的人,你就必须让你的年轻人经历风险。确实有那么一处地方,在那里人们可以传授学业,可以从事狭义上的学习,可以实践学到的方法。但不管怎样,学生总是可以在不考感老师利益的前提下,自由地决定他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自由地选择他何时能够独立地阅读文献
大学不是一个寻求按部就班的指点的地方
- 只有资质平平的学生才能够从一长串与课程学习同步的考试里面得益。
- 独立思考的头脑则总是更喜欢在结束一段长时间的自由学习以后,再单独举行一次考试。
- 倘若大学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独立自主,都自力更生,那么他们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
- 只有这样一些学生是成熟的:他们不需要导师,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自己。他们把自己完全暴露于各种学说、观点、调查、事实和好的建议之前,而这样的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检验自己,并从自身的立场作出决断。
- 真正的学生都要有主动性,他们明晰自己的问题所在。他们能够清醒地工作并且也明白工作的意义。他们是一些个体,且通过交流来深化其个性。他们不是作为整体的一群人,不是资质平凡的人,不是大众,而只是无数个冒险想成为自己的个体。
- 这里面既有真实,同时也有必要的想像。它展现了一种不可企及的、理想,同时也展现了一种挑战,让每个人都活出最有激情的自己。
传授
- 学业传授包括讲座、研讨会、私人参加的实验小组,还有两个人之间的讨论。
讲座
- 在讲座上,将要学习的材料被展示出来。通过这个方法,听众可以亲眼目睹这些材料是怎样被收集起来的,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被收集起来的。纯粹的材料可以从书本里面找到。在讲座进行的过程中,听众可以做笔记,并且还得思考讲座的内容。为了领会讲座的内容,他得自己做实验,阅读书籍,扩展知识面。
- 当讲座反映的是一个教授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时,当讲座是被精心准备而同时又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当代学术生活的时候,它就是有价值的。
- 这类讲座在传统教育中无可替代。有些杰出学者开设讲座的情形,会让一个人终生铭记在心。而印刷出来的讲稿,即便很可能是被逐宇逐句地记录下来的,也不过是干瘪乏味的残查。的确,讲座中那些有价值的东西,它的内容,仍然在以印刷品的形式流传着。但是对演讲者本人来说,他交代这些内容却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能够表达出激发他进行学术研究的所有前因后果。通过他的语调、他的手势,通过他对思维过程活灵活现的呈现,演讲者可以在不经意间把课题之中“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表露出来。毫无疑问,这种表露只能以口头语言的形式、以讲座的形式才能做到。
- 讲座时的具体情境可以在老师心中唤起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如果不在讲座之中可能是没有办法发现的。
- 在这里,他的思想,他的严肃,他的问难,他的困惑,所有一切都是发乎自然的。他引领我们步人到理性恩维的最深处。
- 一旦讲座被刻意为之,上述巨大价值就会烟消云散。剩下来的就只有装腔作势、巧舌如簧、悲歌叹惋、矫揉造作的客套话与视听效果,天花乱坠的蛊惑、大言不惭。
- 怎样才能准备出一场好的讲座其实并没有一定之规。一个人应该平心静气地考虑一下这样的问题,那就是把这场讲座看作是自己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里面的一个至高点,然后杜绝一切矫揉造作的东西。除此以外,他没有必要做得更多。
研讨和实验
- 通过实地接触材料、实验设备和具体例证来学习概念。通过自身的努力扩展对问题的理解。比较其他的知识传授办法,技术的掌握在这里占用了更多的精力。
- 设计研讨班和实验室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直接接触到问题的要害和学问的细节。
- 有的人不能更快更好地独立完成工作任务,设立这些研讨和实验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术积极性。
- 因为在每一个细节里,总体都会内在而曲折地呈现着。所以,书本上的知识,只有在偶然间,在那些需要提醒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的地方,才会在课堂上被提及,并且也只是被简要地提及。
- 在这里,最基本的功课是要训练学生在知识的前沿进行个人之间的合作,以此来提高他的领悟能力。
- 最能够激发学生独立进行研究的是这样一种工作:这种工作假设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书本知识,通过这个工作,他可以处理一个特定的问题,并且能够直达问题的核心。
- 教材说到底是枯燥乏味的。相反,过分地使自己纠缠在一个题目上又会使人变得目光狭監。这两者得相辅相成才行。
讨论
- 在小组讨论时,那些最重要的问题被提出来,所有成员都踊跃地贡献自己的见解。
- 接下来,这也许会诱使某些小组成员以一种严肃而又活泼的、有来有往的方式单独与老师展开进一步的切磋。
- 在这里,老师和学生是在同一个水平上遭遇的。他们将共同致力于以一种清晰而精确的风格阐明问题,这种清晰和精确的风格將会唤起双方的激情,促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随后的工作中在这个问题上作出坚实而具有个性特征的贡献
- 在学术上是活泼的
教学
- 教授们只有在他能够完全客观地认清自己的想法以后,他的教学方法才能够真正具有个人的特质。
- 为了保持课堂教学气氛新鲜与灵活,授课过程中那些暂时离开主题的闲谈可以既有客观的效果,又不失其个性色彩。
毕业设计
- 大学阶段的学习应该通过一次单独的考试来结束。这次考试的性质是极端重要的。
- 基本上来看,举行这次考试的目的只是为了确认一下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只是学生方面通过使用他们的自由而对自己进行的一次选拔。
- 如果一个完全合格的学生团体被通过一种固定的课程体系加以引导,而这个课程体系叉要服从由定期考试所施加的控制,那么大学也就不成其为大学了。
- 与这种做法相反,大学的本质怡怡要求每个人在承认存在着最后可能一无所获的风险的前提下,在整个的求学过程中都施展他自己的自由。
- 因此,我们面临的最重大也是根本上不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在大学里面造就一种有利于产生这种独立性的学术和制度气候。
- 首要的任务就是改进最后的考试。这些考试必领得是简化的,同时还得是富有包容性的:要做到简化,办法就是限制考试涵盖的领城,减少它们的数目;要做到富有包容性,办法就是激发起候选人所有的智能、所有的判断力和所有的能力。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