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学生的要求
大学对学生是有要求的。大学只针对那些将自己的生命和存在等同于真理之客观成就和效果的自立的人。这种天才的火花或多或少地在一切人身上燃烧,因为人是他自身决断的源泉,人是可以从遗传的能力局限和社会的限制中实现自由的,虽然家庭和童年不是无关紧要的。
淘汰
- 高中和大学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在高中,老师必须教会他所有的学生,而在大学,老师却没有这样的义务。
- 大学教育所针对的是一些经过特殊选拔的学生,这些学生心里充满了一种异乎寻常的求知热情,并且也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
- 就实际状况来看,到大学里来读书的学生差不多都应该能够作好必要的准备。因此,选拔淘达的过程就理应放在大学阶段。
面向具有学术品质的学生
- 大学生应该具备如下的品质:对于客观性的渴望和对于学术成就不可动摇的献身热情。
- 这些品质不可能在事前被客观地觉察到。只有少数的学生拥有这些品质,同时,这些品质又以一种完全无法预知的方式分散于人群之中。
- 它们只能被间接地培养,也只能间接地起作用。
- 如果大学想达到自己理想标准的话,它必须把精力倾注在这少数人身上。
- 在成堆的必修课业面前,在对于智力成长来说既不可避免又绝对必要的困难和错误之中,真正的大学生有能力披荆斩辣,镇定自若。
- 善于选择的资质和自我约束的精神会指导他的学习。
- 大学面向这样的一些少数人,这些人一方面能够自立,能够积极主动地处理问题,但同时也需要接受教育。
- 图书馆中的独立阅读与研究、材料的收集和游历,应该从一开始就作为正式课堂教学工作的补充被提上议事日程。
- 精神的生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以无数的失败和挫折换取偶然的成功而已。这永远都是平淡无奇的作为所无法想像的。
选学生
- 就本质来说,大学应该只针对那些最优秀的人
- 大学的目标是,帮助年轻一代里面最优秀的学生得到自由的发展
- 这些学生是最有能力的学生,是最严肃的、全心全意以真理探素为志业的学生
- 对于这批最有能力的人来说,学习和研究不再只是一项苦差,或者只是多种职业选择中的一种。它是他获得的一种特权,这种特权可以帮助他创造新的知识,帮助他投身于真理探索的事业。这种特权是他们的一种生死攸关的、个体性的关切
- 因此,所谓“最优秀的”其实不能用某个单一的标准来限定。他们代表了一大群形形色色的、将自己的生命和最本已的存在等同于真理之客观成就和效果的人
- 具有智识取向的人都是以一种独树一帜的态度献身于学术生活——在他眼里,学术生活并不是得到其他外物、达到某些外在目的或者猎取世俗功成名就的手段,
- 他是为学术而学术的。因此,在特定的职业境况下,他会努力实现并且是十全十美地实现某一个既定的职业理想(比如医生、教师、法官,等等),他会在每个生活领域努力将作为这一领域必要基础的人之完整性(human integrity)的标准贯彻始终,他也会在学术工作的每个阶段努力将对于这一工作根本意义的清醒自觉贯彻始终。
- 当一个人从生活燃眉之急的斤斤计较之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他就会把自己的闲暇有条不紊地用于思索内在价值(intrinsic value)的问题。
- 如果说他的生活本身就是目的,那只是因为,这种生活与一种客观的精神使命的完成有关,对于这种使命的清醒意识会给人一种深刻的人生满足感。
- 明确地说,最好的人被拣选出来,并不是说他们可以被用作某些和他们自身的人生追求毫不相干的目的的原材料,而是说,他们的知性本身可以帮助他们塑造怡如其分的个体人性(individual humanity),并且是为了个体人性完美而塑造个体人性。
选拔和教育的困难
- 大学无法事先确定谁会是这样的学生
- 要造就某一特定类型的人才,或者鼓励某一特定类型的人才出现,是很困难的
天资的种类
- 四种分类。
- 1) 天资倾向:记忆,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对疲劳的抗拒,对训练的适应能力,感官的资质,辨别差异的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速度,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可以用实验加以确认的
- 2) 智力:人对于关系、适应性和判断力的领悟能力。难以测量
- 3) 智识投入的灵性与气质:不能通过实验,也不能够从经验上加以研究。它们是一种个人投入意义上的才智,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不是包含在自我表现、功成名就和出人头地之中的那种快乐),一种对工作的执着,一种精神上的高贵品格,一种真诚和一种对于学习的热忧。
- 4) 创造力:是客观观察不能理解的。它对一些人来说是天生的,也可以通过艰苦的工作培养起来,或者因为不管不顾而被荒废了。虛度年华、一事无成的天才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因为缺乏约束,觖乏自知之明,把天賦都荒废了。只有伴以相当的执着、意志力、勤勉和技巧,天才才能有所建树。
天才
- 与智力和天资不同,天才不能通过遗传获得
- 说得玄妙一点,天才就是一个试验,就是绝对精神的一次臆想,它是一切精神变化的动力所在。
- 我们都要靠天才为我们发现并且用来支撑日常理解的洞见来生活。
- 我们的敬意应该献给天才,即便是在天才被荒废的地方。感受天才,发现天才,使天才为人所知,这是我们的义务。彻底吸收天才工作的成果:这是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担负起来的任务。
- 我们都具备一种本质性的能力,可以感受到我们与天才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决定性的差别在于,要么是这个天才的守护神统治着他们的生活,要么就是他们主要地被一种社会性的、职业性的和道德性的秩序控制着。
天才的火花或多或少地在一切人身上燃烧
- 不管天才与我们之间的鸿沟是如何巨大,在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种天才的冲动和基本的洞见一一尤其是在年轻人里面,我们之所以注意到这一情形,是因为在某些场合我们自己也是天才。
- 只有具备天才资质的人,而没有彻头彻尾的天才。
- 在天才与其他人之间的差别是,禀赋和善良的意愿。
- 天才的火花或多或少地在一切人身上燃烧着。
人是他自身决断的源泉
- 对于性格与能力的科学研究是一桩需要付出严肃而高雅志趣的事业。但是到最后,我们要清楚地明白我们是一无所知的。
- 根本就没有什么客观的、可以衡量或者检验人之“整全”的标准。
- 这正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留给教育一些空间的原因,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必须留一些空间给每个人自己来作决定的原因。
- 如果一个传统上的统治集团被某种迄今为止社会地位一直暗昧不彰的、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新人所取代,那么整个的民族都会表现出变化
-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一种新的语言和表述环境培育出一种迄今为止都为某人所不熟悉的人格因素,那这个人也会变成面目全非的另外一个人。
- 相对于人的全部潜能来说,任何一种特定可能性的实现都只是一个片断,这种实现只是一种倾向于某些特定可能性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重组。
- 人是他自身决断的源泉。在某些点上,每个人都会针对自身作出某个决定。“我不得已而为之”的俗语只不过是一种规避个人自由的托词
- 教育的全部雄心壮志都从对这样一种支配性潜能的确信中来
- 严肃的个人献身精神应该成为每个人的惟一指引,这种精神只能由个人的良知来确认,而不可以屈从于外在成见的压力。
- 我没有办法事先知道,通过艰苦卓绝的工作和坚定不移的投人,我最终能够成就些什么。费希特甚至反对对个人能力进行自我反思。
- 能够进人大学的人都应该把自己看作是未来的学者。既然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实践内在于某个既定情形之中的标准,那么在大学里面,一个人也必须把做到尽善尽美看作是自己的使命,这不是一个关乎特权的事情,而是一件关乎义务的事情。
- 一言以蔽之,人不是可以被派作某个用场的、固定的物种,人也不是畜生。他们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与发展之中,因为他们充满了神秘的可能。
在局限和限制下实现自由
- 接受这些局限,并且在这些局限的范團内实现自由,这是每个人的义务。
- 局限是一种与人类遗传和能力有关的东西。人生活在一个时间表里面,不可能在一时间里面面俱到。它受到局限一自己的生命受到局限。他的自然器官加给他不可逾越的局限。但是,他又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
- 限制又是一个与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关的东西。
- 但是,恰恰就是这些限制面向新的机遇开放着。也就是在这里,一个才具非凡的人会拒绝放弃最后一丝的自由。
- 在他努力实现自己的时候,在到处可见的局限与高压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这种自由。
- 当我搜集某些事实以求推进选拔最佳的人才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我其实也突破了这些社会限制的某些方面。
家庭和出身
- 从本质上来说,人不仅只是被“生就的”。
- 一个人在哪一种家族或者哪一个阶级之中出生,不是无关紧要的。
- 一个人的人性本质是自然禀赋与历史交互作用的结果。
- 生在世世代代都维持一种文化传统的家族的孩子,根本不同于生在其他家庭的孩子。
- 被忽视的童年是永远都不能弥补的。
- 因此,那些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熏染古希腊文化之高贵的人们,会终生都保持一种生命的灵感
- 他们会保持一种优雅的气质,一种高贵的品味和一种对于高贵德性的直觉,而这些,如果没有少年时代的濡染,可能永远都是无缘亲炙的。
- 即便是最伟大的精神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创作者童年时候的经历。在费希特身上就有某种卑俗的东西一—尽管他有很高的天分一在他的天才里面,有着狂热和狭隘的痕迹一—这是他卑躬屈膝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入学考试的局限
- 任何一个既定的竞争,都不是由精神方面的能力和志趣所决定的,而更多是被特殊的倾向所决定。
- 当考试成为惟一标准的时候,成功就变成一个考验掌握规定的事实体系的意志力和能力的问题。
- 通过考试进人大学,甚至已经在从事博士和博士后阶段工作的成年人里面,仍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从来没有超越过机械记忆的层次,还有一些人,他们尽管有百科全书式渊博的知识,但是却从来没有感受过真正精神劳作的气息。因为他们不遗余力地只是为了取得成功,他们就把自己整个人变成了实现那个目的的工具。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