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学计划
我们首先介绍哈佛大学四年的课程设置,重点介绍其通识课程。
一个大学生在哈佛的四年时间,会学习三种课程:学院课程 (College Curriculum) 、主修(Concentration)课程、选修(Electives)课程。各 10 门课左右。其中,主修和选修是专才方面的课程,被安排了 2/3 的时间,学院课程是通才方面的课程,被安排了 1/3 的时间,因此,我们不能说哈佛大学是一个专注于通才教育的学校,只能说它相对于其它学校,是一个重视通才教育的学校,比如麻省理工等注重专才教育的学校,专才方面的课程安排的时间更多。而实际上,哈佛大学对专才教育的时间安排得也不少。 所有这些课加起来,意味着哈佛学生四年总共要学习 30-40 门课。对比我们学校,一个学生毕业要 160 个学分以上,那么一个学期是 20 个学分。一个学分是 16 学时,所以,一个学期是 320 个学时,按 16 周算,每周是 20 个学时,意味着每天 4 个学时。很多课是 3 个学分。所以大约是 50 门课。
主修和选修培养专业方面的才能。主修课程就是专业课,目标是让学生在特定领域成为专家,所以在这个主修的领域里,学生会专注于单一学科的密集、学徒式的学习。哈佛一共提供 50 种主修方向的选择。主修之外,是选修课。它们是主修之外的兴趣拓展,允许学生进行探索,比如:“什么是天体物理学?”“什么是形而上学?”这些课程包括:智力探索(Intellectual Exploration),第二领域(Secondary Field),语言引文(Language Citation),出国留学(Study Abroad),同时硕士学位(Concurrent Master’s Degree),专业学校的课程(Coursework at Professional Schools),新生研讨会(Freshman Seminar)等。
学院课程培养通才方面的才能。它包括五部分课程,要求总计学习最多 12 门课。包括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第二外语(College’s language),论文写作(Expository Writing),各系分布式课程(Divisional Distribution),基于数据的量化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 with Data)。其中,1 门必修课:写作课,1 门外语课,类似我们的英语课,1 门量化推理,3 门各学院的校选课,和 4 门全校统一的通识课。
写作课是学术写作。它的目的是追求有创见的写作,要求学生调查研究一个想法,评估证据,阐述该想法,并以清晰简洁的方式提出有关该想法的论点。写作课是所有大学的通才能力培养课程的标配,是通识教育的基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成为哈佛几千门课中的唯一一门必修课,并且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哈佛对这门课投入了很多的资源,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这门课对学生的通识教育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业。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后面将详细介绍。
外语课,相当于我们的英语课,对我们来说,也非常重要。我后面再详细讨论。
基于数据的量化推理课,来自计科系、经济学、社会学系等需要和数据打交道的系,向学生介绍数学、统计和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数据。在这个计算机和数据化的时代,数据正被广泛用于各个文理研究领域,这部分课程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在 2019 年哈佛的课程改革后,被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类别分了出来,体现出哈佛对学生数理量化分析能力的重视。我前面提到的 CS50 就属于这部分课程。
各学院的校选课,我理解,是以开阔视野为目的的专业课。因为这些课面向的同学并非选择该专业的学生,所以其课程内容和难度会比专业课低一些。具体来说,这些课程对应“艺术与人文”(Arts & Humanities)、“科学与工程”(Science & Engineering)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这三个领域,由艺术与科学学院(FAS)和保尔森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下属的3个院系开出,面向全校学生。学生必须从这三个学科领域,各选出一门课进行学习。哈佛对此的说明是,让学生获得学科上的多样性,开阔眼界。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本来就是这三个学院的学生,那么他在这个学院的一门专业课,可以代替这门分布式课程。
我们下面重点看其中的通识教育课程。如上所述,我们常说的通识教育课程,只是“学院课程”中一部分,而学院课程又只占整个大学学习的 1/3 左右。所以,从纯粹的学时分配上,真正的通识教育课程,只有 4 门。它们一般被称为 GenEdu。对这些课程,哈佛有专门的委员会进行管理。一个课程想进入该列表,需要进行申请,委员会会进行审核。哈佛把每门通识课都归到四个领域。
- “美学与文化”(Aesthetics & Culture)
- “伦理与公民”(Ethics & Civics)
- “历史、社会、个人”(Histories,Socities,Individuals)
- “社会科学技术”(Science &Technology in Society)。
学生需要在这四个领域中,分别选出 1 门课进行学习。
通识课程的实质,是非独立批判性思考课程。它的特点非常鲜明。虽然各课程讲课的内容不同,但是采用的方式是一样的:“You think and and questions(你思考,并问问题)。
通识课程的目的是:建立学生与世界的连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培养具有深刻思维和明智判断的人;帮助学生养成诚实思考、清晰表达、做结论前搜集和衡量证据的习惯,拥有有条不紊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学会交流的艺术,能够作出恰当的判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参考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建立各个普世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理解它们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一个宽广的知识基础,以某些共同的信息和思想来武装学生,使学生能够跨越学科,建立学科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
通识课程并非是象牙塔里不着边际的讨论,而是有鲜明的问题导向。50 年前,即二战结束后,哈佛推出了第一版通识教育方案。当时提出的目标是教育学生,建立“自由社会”。采用的教学形式主要围绕经典展开。进入 21 世纪后,哈佛用了十多年时间,进行了新方案的设计。其中经过了好几轮的迭代,直到 2019 年,实行了目前的通识教育方案。现在的通识教育课程,不是那种围绕着一本经典,进行阅读、思维和写作的训练了。它变得更加问题导向、专业综合。具体来说,每一门课程,都针对一个具体的问题,以呼吁学生综合他们在其他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世界,因为,这些问题往往非常宏大,不是单个专业能够解决的问题。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单独回答这些问题或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下面以哈佛的音乐通识课为例,来理解哈佛借由不同的学习形式,达到共同的通识教育目的。
哈佛的音乐通识课,是基于音乐的关于“在世界上明智生活的艺术”的教育。一看到哈佛通识教育课程中有一门音乐课,大家可能以为这是一门教我们如何享受音乐的课。在哈佛上音乐课,确实是一种享受,但是,它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思想的享受 —— 因为你要做细致的聆听,然后分析、思辨,提出自己的创见,并写作。
在哈佛上音乐通识课,除了用耳朵,更重要的是用脑,核心是思辨。所谓思辨,就是要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证明。所以,在哈佛的音乐课上,听、看,获得直观的体验之后,更重要的内容来了:阅读文献,研究音乐和音乐家的背景、历史,理解作品创作时的环境;阅读、分析其他人对作品的体会、评论,将其与我们自己的感受相比较,理解我们感受的独特;用专业乐理知识,识别作曲家的独特表达,理解其可能的意图;写作、发表、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得到别人的反馈。通过非独立批判性思考,音乐通识课以音乐为媒介,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理解自己的独特性,进而认识世界,理解音乐在世界上的位置,让自己与世界建立连接。这让音乐课不仅是一场感官的盛宴,更是我们与人类文明、身边世界的心灵的交流。这就是基于音乐的关于“在世界上明智生活的艺术”的教育。
从音乐课的例子,我们也就理解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的教学内容不同,而是在于关注点不同。同样是教音乐,专业课教的是音乐的专业知识,但通识课教的是观察事物的一种分析性的、批判性的方法和视角,以提出自己的创见。它们介绍的作品可能一样,但教学的方法和视角,就不同了:一个是音乐专业的视角,一个是通识教育的视角。
因此,哈佛不在各个专业学院开设通识课,而是设置一个专门的通识课程管理部门,来总领这部分课程,以要维护整个通识教育的”You think and question“的传统。哈佛注意到,很多其它大学是通过专业学院开设选修课的方式,进行通识课程的建设的,比如:让音乐系,开一门全校选修。这样不也能提供面向非音乐专业的同学关于音乐的教育吗?哈佛不这么认为。因为哈佛的音乐课,音乐只是一个载体,基于音乐的思考、与世界的连接、以及创见,才是最重要的。
哈佛明确表示:鼓励学生诚实思考、清晰表达、养成做结论前搜集和衡量证据的习惯,比要求学生修习一些介绍性的课程要重要得多。通识教育的音乐课,不仅是关于音乐,更是关于通识。当然,哈佛优秀的师资,导致最后开出音乐通识课的人,又懂音乐,又懂通识。
这样一来,所有通过通识教育标准审核的课,不论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们构成了哈佛的通识教育课程群。它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即通识教育。哈佛对所有这些课程的管理,包括申请、选课,也作为一个单独模块,进行管理。这就是通识教育模块。
总之,用哈佛的话说,通识课程,是从大学向外看,是学生通往现实生活的桥梁。这是一个以培养能力为出发点的方案。这些课程不确定知识范围,也不要求消化特定数量的知识信息,而是努力把获取知识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即使不同领域课程的内容有多么不同,其着重点——思维训练是相同的。学生不是知识容器。课程的唯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培养具有深刻思维和明智判断的人。
那么,为什么哈佛最后的课程组成中,还有所谓的“各系分布式课程”呢?这是哈佛在 2017 年对第二轮通识教育课程的第一期结果进行检讨后,做出的调整。他们的理由是:哈佛一向是“以学为主”的,即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因此,也应该开放各个系的资源,让学生们选择。所以,这部分课程就叫“分布式”课程,即分布在各个系,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我理解这是稍微放开一个口子,给各系自主权,让各系也能为通识教育做一些贡献,但不用在全校层面进行这么严格的管理。这是哈佛在管理和自由之间的一种折中。我觉得这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通识课程和各系分布式课程的组合,让哈佛的通识教育即保证了内核的坚定,又在实现上足够灵活。最后的效果是,通识教育是专门为通识教育目而设置和教授的课程。哈佛认为它们将对学生产生更大的价值——给他们有条不紊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学会交流的艺术,能够作出恰当的判断;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参考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建立各个普世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加理解它们的意义;最终,以某些共同的信息和思想来武装学生。这就是通识教育要达到的目标。而分布式课程,是学院里的,关注普遍关系和价值,而非学问和专家技能的课程。这些课程不需要遵循通识教育的目标,可以更加自由地设计。
除了哈佛,很多其它大学也有非常优秀的通识教育课程。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对它们没有做过多的研究。其中,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应该是比较典型的。据我初步的了解,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代表的、以核心课程组(Core Curriculum)的方式,进行的通识教育,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方式。哥伦比亚大学设置的核心课程已有近百年历史,并且一直严格执行。这种教育方法目前也被很多大学采用。我们下面看看它的基本情况。
首先,哥伦比亚的核心课程是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上的课程,这是通才教育的典型特征。这些课程大多属于人文领域,比如“现代文明”、“文学”等课程,加上一些基本素质相关的训练,比如“大学写作”。对这一点,哈佛也保留下来了。除了全校统一的核心课程,哥伦比亚大学工学院的学生还要上一些工程方面的核心课程。这和哈佛也差不多。
其次,哥伦比亚大学强调,学习这些课程的目的是学会如何思考,而不只是接受具体的知识。这和哈佛强调的,是一致的,即:大学首要目的是培养人的思想和未来的学习工作能力。在此前提下,课程有各种具体的课程内容。目前,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分为6个方面:当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文学人文(Literature Humanities) 、大学写作(University Writing ) 、艺术人文(Art Humanities) 、音乐人文(Music Humanities) 、科学前沿(Frontiers of Science)。从这些方向上看,和哈佛也是差不多的。
最后,写作也是哥伦比亚的核心课程强调的。核心课程的主要练习方式就是写作。比如文学课,它要求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读大量的经典文学书籍,比如一周读20部《荷马史诗》这样的巨著,然后写报告。这样的写作训练,对学生非常有帮助。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共同的通识教育理念下,不同学校的通识教育的框架是大致相同的,但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自己大学的气质,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很有意义。
通识教育的理想是美好的,然而,在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面前,总是有被边缘化的危险。据博雅小学堂邓瑾老师分享,即使是在哈佛,即使是极受欢迎的音乐欣赏课,该音乐课的老师在和她们的交流中,也坦言来上音乐课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在这种压力下,哈佛的老师怎么办?他们在努力,把自己的课堂做到最好。我们下面就来看看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参考文献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