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的困境和责任

自由虽好,也要人们喜欢。我们下面讨论,在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面前,自由教育遇到的困难和我们的责任。

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起源于欧洲。它学习古典文学、哲学、外语、修辞学和逻辑学,培养学生自由思想所需要的知识基础、品味和兴趣、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改善社会的渴望。一般认为,它培养的是国家的统治者。具体来说,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希腊、罗马的自由人(Liberal)。和“自由人”相反的是“仆人”、“奴隶”。所以它要教育的是“主人”。为此,它开设的课程看起来“无用”,比如音乐、美术、文化、哲学等。这些内容被认为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基础,是未来的领袖“学会统治”所需要的,“对培养公民和保留自由制度至关重要”。因此,它强调学生的批判精神、独立思考;而在培养过程中突出的一点是对写作训练的极端注重。

在 19 世纪后期,社会开始呼吁进行更加功利和实用的教育,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做准备,为此出现了师范学校、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和其他职业准备学校。这些学校受到很大欢迎。然而,在 20 世纪中叶,人们意识到过分专业化也有一些问题,比如,随着职业和技术的变化,一些专业领域将毫无用处,仅学习专业知识也会导致学生视野狭窄、不懂得回报社会等等。

针对过度专业化带来的问题,各个学校借鉴自由教育,推出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课程。通识教育希望给学生带来一些“通用”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下,也能够迅速适应。这些知识和能力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独立、跨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被认为有助于学生后续的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其次,是学生之间、学生和世界之间的连接。在学生之间,它通过让一个学校的所有学生学习同一种课程,让他们获得共同的经历,得到一套共同的知识,这就让同学们提供了一套共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历,这些共同的东西会在学生后续的学习,甚至毕业后的整个生涯中都延续下去,让学生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在学生与世界之间,它帮助学生理解他们不是脱离社会的个体,而是与更大社会中的其他人生活在一个社区中的人。通识教育告诉学生,他们即是个人,又是公民,即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又是整个人类的一部分。

因为通识教育是被用来缓解职业课程的不足的,所以它一般在学生进入大学时就开始学习,这样就可以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因此,相对于自由教育致力于培养领袖人才,通识教育从一开始就找好了自己与更实用、更功利的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它并不反对这些更实用的教育,而是带着明确的目标而来,即解决这些实用教育带来的具体问题,同时为这些实用教育提供学生思想和组织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实用教育上能够走得更远。在艾克身上,我也看到,他因为具有通识教育的能力(思考能力、与世界的连接),所以在编程的职业道路上,确实走得更远、更好。

因此,我们应该向大众解释清楚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区别,它们与职业教育及应试教育的关系。这样,大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各取所需,这些教育也能够各得其所。当然,这需要我们真正掌握自由和通识教育希望带给我们的复杂思维的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处理好自由、通识教育和应试、职业教育的关系,从而让孩子们全面成长。相反,如果我们把自由教育或通识教育放在实用教育的对立面,觉得它们水火不相容,那么我们可能也是陷入了一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简单思维模式中,说明我们还需要进行自由和通识教育,从而得到思考这个问题需要的复杂思维能力。

现实确实非常严峻。在大学里,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正面临着职业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重压力,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即使通识教育已经摆正了和职业、应试教育的关系,它在现实中还是很容易被学生边缘化。2017 年,哈佛在对自己学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调研中发现,很多通识教育课程得不到学生重视,学生在课程中不投入,带来很多课堂体验方面的问题。为此,哈佛在之后的几年里,又毅然采取了新的一轮改革。我们后面会看到他们这次改革后的方案。而在我国的清华大学,据钱颖一老师分享,在其它课业的压力下,通识教育也很容易被学生边缘化。结果是,清华大学钱颖一老师坦言:创造性人才不多。

我也在大学里工作,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对专业课、GPA(学分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因为它们直接决定能否保研,以及未来是否能够找到一个工作。这个社会的评价体制确实是不公的。GPA、毕业的院校、学历,就是我们在找工作的时候遇到的门槛。钱颖一老师讲:“学分绩导向有其自身逻辑:各种评奖、推荐读研究生、找实习、找工作,都很难逃避学分绩,因为它可度量、可比较。在信任程度低的社会中,只有用这样的指标才公平可信,操作成本最低,如同高考分数一样。无论我们怎么努力矫正这种导向,效果都甚微,为此我感到无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清楚地知道,当毕业来临时,自己被评价的指标是十分简单、直接的,即分数、学历,而不是他的思考能力,以及与世界的连接。因此,他在大学期间,自然会避免在关注思考和与世界建立连接的通识课程上投入时间和精力,因为这是一种浪费。

但是,GPA、毕业院校、学历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对我们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那么重要吗?这一想法,可能是我们缺乏思考能力而产生的一个误解。让我们来批判性思维一下:如果一个孩子确实在学校里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锻炼出来了相关的能力和品质,那么,你要拦住他,不让他找到一个这方面的工作,都很难。比如艾克的工作,就是他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散发简历,自己找到的。我的一位学生,他的专业是通信工程,但他就对互联网产品设计感兴趣,因此,他在大学期间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实习经历,和各个公司的专业人士建立了深入的连接。最后,在毕业时,他成功地在与很多海外归来的名校毕业生的竞争中胜出,进入微信总部,从事产品设计。这些都让我意识到,随着学生在学校期间和自己的生活中,与世界建立越来越多的连接,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只要他真的有能力,就能够得到雇主的除 GPA、学历以外的更客观全面的评估。事实上,现在很多公司发愁的都是找不到靠谱的人。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即:找工作不是学堂的责任,教育才是。像艾克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他就能通过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而如果一个孩子的能力没培养出来,他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没有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你塞给他一份工作,他也不会珍惜,或者也会扛不住,而痛苦,因为现在的孩子和家庭对孩子的工作其实还是比较挑的。因此,学堂其实大可不必为了同学们的工作着急,家长们也要理解这一点,让学堂就安心地做好孩子们的培养,而工作让他们自己去找,会更合乎他们自己的心意一些。

一味地追求 GPA,已经导致我们的学习出现很多问题。

第一,一个人埋头考试,或者仅局限在自己学的专业知识里,不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会变得非常盲目。钱颖一老师说:“清华学生生活的首要特征是忙碌,课程多、作业多、活动多,大家普遍反映比高中忙。忙碌之后是茫然,不知所措,不像在高中,一切都是安排好的。茫然之后是盲目,盲目地听辅导员的话,盲目地跟随学哥学姐的脚步走,因为他们是过来人,可信,可学。虽然忙碌和茫然是各国大学新生的共性,但盲目则是我们的特色。”大学学完之后,就是考研、考公,大多还是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第二,孩子对他们所学的并不热爱。我给孩子们上通信原理课。每年第一节课,我都会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喜欢数学吗?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喜欢。我再问,你们喜欢通信吗?得到的答案也都是:不喜欢。然后我就开始讲课。在讲课中,我给大家讲原理,讲逻辑,讲故事的来龙去脉。大家听得挺开心的。然而期中的时候,我又问大家:你们现在喜欢所学的内容了吗?得到的答案还是:不喜欢。我就问:你们上课的时候不是挺高兴的吗?他们说:是的,除了考试,别的都喜欢。所以现在整个颠倒过来了:考试本来只是帮助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哪里还有不足,因此可以查漏补缺的一个手段,现在反倒变成学习的全部了,而考试的压力,让学生们反而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了。这就是同学们的真实情况。

第三,如果你对自己所学的不热爱的话,就要换,去学习自己热爱的,这样后面才能做出成绩。这是我思考我的大学生活得到的启示。但这种决断,是不容易的。它需要勇气,独立思考能力,做出判断需要的相关知识和视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以及坚强的意志。现在的孩子有这种能力吗?恐怕没有。至少我大学的时候肯定没有。那么,这是什么能力?什么教育能够给我们这些能力?这就是“在世界上明智地生活”的能力,就是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希望教给我们的。这就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思考后想出的答案,他们就是这样教育亚历山大大帝的,现在,哈佛也是这么教育它的每一届学子的。

没有通识教育带给我们的知识和意志、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大家就只能走我的老路:大学四年,疲于奔命,内心煎熬,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做,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力撑着。特别是平民家庭的孩子,内心更加迷茫,因为我们缺少足够的资源,只能靠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才能在这个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因此,尤其需要自由和通识教育带给我们独立思考、自立、明智而理性地生活的能力。但是,现在的平民孩子,因为本身就资源缺乏,很少得到好的自由与通识教育。等到了大学,进入了职场,发现自己各方面的才能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才后悔莫及。这就是一个悲剧。

第四,随着学历的贬值,考试分数和学历越来越靠不住了。拥有学历的人,在迅速地增加。职业教育的学历天花板已经被打掉。中职、高职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正在被允许报考普通高等学校,从而获得本科、研究生学历。甚至,走职业教育这条道路的学生,比走普高的学生,更容易获得这些学历。一本学校也在迅速增加,但质量还有待改善。很多农村孩子考试能力没那么好,最终就读的学校都是很贵的民办高校,培养质量堪忧。而很多考试能力好的孩子,高考分数已经很高了,如果在从前,能上很好的一本。但现在只能上一般的、由以前的二本或专科转制后的一本学校。当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呢?还有很多有海外学历的同学加入竞争。

实际上,在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存在一项技能、一个学历、一个身份,能够让我们在获得它之后,就安然度过一生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简单体力工作日益消失,年轻人对这种工作也在迅速失去兴趣。技术和社会形态变化极快,由此带来劳动力市场的急剧变化,以致学生在毕业时,学习的内容就可能已经过时了。

第五,我感受最深的是,如果不让孩子们独立思考、问问题,那么他们就不能自立,不能对自己负责,其实就什么事都做不了。我在大学里按部就班地读完了大学,除了学习,不操心其它任何事,结果毕业时才发现自己什么也不能干,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也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一位孩子和我说,他如果考得不好,最怕的是不知道怎么和家长说。我就说你没有必要告诉他们啊。他说不行,从小到大,都是父母给他安排的,他必须汇报给他们。他在家长面前没有发言权,说什么都是错的。所以,他后来就干脆什么也不说了,就听父母的。我听了后,内心是无力的。

所以,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抬起头,看到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意义,然后主动学习这些教育的内容,完成它们的练习,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非独立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学会阅读、思考、合作、表达和行动,学会如何“在世界上明智地生活”。这样,在行业、社会、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我们才能迅速完成转换,掌握新的技能,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不能再被动地学习了,而要主动地学习。像培根说的那样,缺什么,我们就要学什么。否则,在社会走出简单劳动力要素驱动、向技术进步转型的背景下,我们必将被无情抛弃。看看我们的身边,因为不具备灵活转换能力,而选择躺平的年轻人,正越来越多。

事实上,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发展的。首先,它们带给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是能帮助我们应对考试的。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过的,只有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在考试中的问题,然后找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解决之道。这其实是所有高考成功者的秘诀,因为他们不是“死读书”,他们是用了脑子的,他们以思考高考的试题为乐,这样才能站到金字塔的顶尖。因为高考只不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你学会了“生活的艺术”,也就学会了“高考的艺术”。其次,它们带给我们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这个世界的连接,让我们能够早日发现自己的热爱,树立自己的目标,把自己生命的热量,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这样其实会省很多的时间。那些靠自己奋斗出来的成功人士,无一不是如此。所以,我们要主动学习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内容,让自己掌握这种“生活的艺术”。

我们从事教育的人,也要设计好的自由和通识教育资源。比如蓝方老师的 C 计划中的 C 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旨在系统提高儿童和成人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理性思考能力,提供面向小学和中学孩子的系列课程和训练营。自由小学堂主要提供针对儿童和小学生的自由教育材料和课程。欧阳老师的实务学堂最近针对中学辍学孩子举办了提升沟通表达和学习能力的学习营。这些付费资源,价格也大多在数百元,仅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培训班几节课的价格。而训练营在数千元,也仅相当于一个普通托管班的价格,是我们能够承担的。

我们的家长,也要理解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意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孩子进行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至少我们可以看看《优秀的绵羊》和《大学之路》这两本书,更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和学生站在一条战线上,不拉他们的后腿。家长更要理解学生自立的重要性。苏格拉底当年就因为年轻人接受他的教育后变得“叛逆”,而受到家长说他“毒害年轻人”的指责。确实,一个年轻人如果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在我们家长眼里,就很容易被当做“叛逆”。这时候家长要理解,这是孩子长大成人的必由之路。要交流,呵护,而不能破坏、切断。比如学堂上一届同学的一篇习作中写到,他妈妈因为他“叛逆”,把他送到了一个国学班进行管教,一学期以后就发现不行了,孩子连话都不会说了。这就是非常严重的效果。不要将孩子送入军校、传统文化班这种学校进行这种管制式的教育,这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总之,我希望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能对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目的、内容、实现方式有更深的理解,至少理解这里有这样一个选项,由此更好地支持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