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由,再专业
我们下面讨论自由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
“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我们要靠我们的大脑吃饭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首先给我们的大脑足够的营养,把它训练得顶呱呱的?如果我们总有一天要离开校园,在社会中讨一口饭吃,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在校园里就通过学习历史、人文,加入各种活动,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丰富自己和社会的连接?这就是自由教育的意义。
开创哈佛百年教育路线的艾略特校长说:“你首先成为自由的人,然后成为专业化人才。”好的专才教育,是基于自由教育培养的各种能力的。没有这些能力,一个孩子不能成为自由的人,专才就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这是一流职业学校,重视自由教育的原因。这一点,是我通过在实务学堂的实践学到的。
首先,自由教育为专业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这一点乍看有点奇怪,自由教育是非实用的教育,怎么能够为专业教育提供技术支撑呢?下面是我的发现:
5年前,我初到实务学堂的时候,带着英国 DK 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儿童编程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毕业于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女生。毕业后,她在英国 BBC 给孩子们讲编程,然后编了这本书。这本书显然融入了她为孩子上课后得到的心得,在内容的选择、组织、设计上,我都很喜欢。因此,暑假,我就先推荐给自己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学习了,发现她乐此不疲。于是就带到了实务学堂。
在给实务学堂的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编程非常需要自由教育的技术支持,否则,寸步难行。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支持:
第一,是语言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中文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完成学习最基本的需要。为了学习,孩子们需要很好的中文阅读理解能力。孩子学习编程,需要阅读中文教材,FreecodeCamp 网站上的技术文章、可汗、中国大学慕课网等在线课程的教程,编程语言的说明文档,互联网上的各种教程等。这些材料一般是技术人员写的,有的还挺长。这时,我发现,如果一个孩子有很好的阅读能力,那么他就能快速理解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在这方面,罗明杨同学就是典范。
其次,是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这是编程工作特别需要的。编程学习以及调试特别需要英语阅读能力。一方面,很多编程学习材料、各种代码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处理方法,英文的往往质量更好、材料更多、更新更及时,技术更先进。另一方面,程序是用英文编写的,因此很多函数、语句,就是英文,而且,程序的报错信息,也是英文的,所以,编程的工作环境主要是英文。这些都需要同学有较好的英语能力。所以,英语是同学们的一个坎。
最后,是中英文的交流沟通能力。这是职业的需要。中文交流能力,意味着学生积极和队友、老师交流,这自不待言。我们还发现英文交流能力也很关键。这是因为很多编程工作是外包,或者外企的工作,涉及到跨国团队的合作。比如给我们的学生提供第一份面试的公司,是广州一家美资的包装印刷工厂,他们需要维护的接单系统就是英文的。而我们的另两位同学,目前所在的公司,就是一家完全面向国际客户的网站设计公司。甚至我的舅舅,最近也在想学英文。他说,如果能够看懂外语的文档,能够简单交流,工资就高很多。
说实话,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所以,虽然我们基于这些发现进行了积极的应对,有很好的志愿者老师,来给孩子上课,但语言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还是感到困难重重。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收获。比如,我们后来问艾克,他觉得最有价值的课是什么课,他说是陈怡老师的英语极客电影口语课。在这个课上,同学们跟着陈怡老师,看描写硅谷极客的电影中与编程相关的场景的对话,然后大声练习。这种方法,让孩子们印象非常深刻。目前,艾克入职现在的公司后,公司也为他安排了英语学习的培训,所以,学习还在一直进行中。
第二、是逻辑推理能力。这包括下面三种能力:
首先,是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比如理解循环,数组,If-Else,程序工作流的理解、设计和检查。又比如理解数据结构,算法。这时候,我就发现,一位初中数学学得比较好的孩子,表现就非常突出。
其次,是几何的空间推理能力。比如在计算机图形绘制、网页动画、游戏制作、特别是3维立体动画的制作中,都需要这些概念。同样的,这位初中数学学得好的孩子,表现就非常突出。
最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一般来说,一段代码写完后,是很难一次运行通过的。总会有各种错误(Bug),这时候,就需要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对报错信息进行仔细的阅读,基于这些提示,对自己和其他人的代码进行批判性思考,然后进行修改,试探,不断缩小范围,直至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我发现,编程学得好的同学,这项能力都比较突出。
对上述三种逻辑推理能力,都是自由教育能够给编程教育提供的技术能力。其中,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基本的数理能力,在我国的初中就开始培养了。而最后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就是自由教育要培养的,即“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第三、是拥抱多元文化,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视角。
我们发现,很多认可我们学堂理念的朋友,都是具有多元文化视角,思路比较开放的朋友。因此,学生能否和这些朋友、老师相处融洽,交流愉快,获得最大的收获,学生能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具有良好的交流和表达能力,非常关键。只有自由教育能够提供这一技术基础。
除了技术层面的支持,自由教育还为专业教育提供道德上的支撑。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直到我遇到了艾克。
艾克是来自非洲的一个孩子。他的特点,用中国人熟悉的一句话来形容,是非常“老实”,用英语中的单词来形容,可能是非常“naive”(天真、稚拙)。总之,他身上有一种非洲人乐天、稚人的天性。每次和他在一起,我都能非常明确地感到这一点。
所以他诚实。这种诚实意味着他不会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来骗自己。比如他不会骗自己:我稍微看看代码,就懂编程了,不需要真正动手做这个编程练习。他更不会骗自己:我很聪明,所以我先玩会游戏,刷会抖音,然后再随便看看课程材料,就也能学会。
所以,三年来,他是唯一一个自始至终,一个都不落地,做完了我准备的可汗、CodeNation、伯克利 WDD、伯克利 React,纽约大学 Web绘画、FreeCodeCamp Web 全套练习的同学。
我想,为什么他能做到。这和自由教育有关吗?我觉得有关。自由教育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道德”。自由教育认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很多因素很难捕捉,很难做客观评估(比如你到底是费劲地做一个练习,还是轻松地刷一个短视频?这个其实很难客观评估),但人依旧得做决策。这是,就只能依靠“道德”。
“道德”这个词看起来非常缥缈,但在艾克这里,就很具体,那就是:既然我选择上陈老师的课,那我就要完成他的作业。这是他一颗朴素的心,或者说“老实”的心,所遵循的道德的底线,或者说责任感。自由教育,就是给每个人心中,划定一个底线。这就是自由教育中包括大量道德课程的原因,最著名的,当然是哈佛桑德尔老师的《正义》。
这种道德上的责任感,给人很强的驱动力,是各种利益的吸引所无法达到的。我有时候感慨,为什么欧阳老师、张鑫老师、邓瑾老师、财新的张进、王和岩记者,他们会做这种按经济学原理无法解释的事情。现在我理解了,这是因为他们不论是在哈佛的课堂上,还是在自己从小成长的环境中,接受的教育,给他们划定了一条道德的底线,或者责任感。对于艾克,很可能是非洲广袤的土壤、他的父母、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实务学堂的教育,给了他这一条底线。没有这条底线,他也学不好编程。
这种道德上的责任感,会在具有同样道德责任感的人身上得到共鸣。因此,当艾克的雇主在艾克入职后,特地给欧阳发短信,感谢她以及实务学堂给公司带来了这个宝藏员工时,我一点也不觉得惊奇。这是艾克应得的,因为我知道他有这个底线,然后面试他的人一定会感知到他的这条底线,然后珍惜。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这条底线会给他足够的支持。这就是自由教育想要所有人达到的:发现自我,在与世界的连接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除了责任感,在艾克身上,道德还包括美德和爱。艾克是有美德和爱的。他乐于帮助同学,和同学分享。他有一次和大家分享他对编程的感受,让我印象深刻。他用了三个词:爱、在一起、编程。当我看到这三个词的时候,觉得多么难得。
美德和爱,是自由教育的培养目标。怎么培养呢?苏格拉底说:美德和爱,是知识和意志的产物。自由教育中很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知识和意志。人类凭着一颗恻隐之心,当然也能表现出美德和爱,但这种表现非常脆弱。一旦遇到一点风雨,或外界的干扰,就可能收缩。所以,苏格拉底说,需要知识和意志,美德和爱才能够变得坚定,具有力量。这种坚定的美德和爱,才能够支持我们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意志的人,去发现和完成自己的使命,获得博雅和自由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世界上明智生活的艺术。
所以,自由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定海神针。因为职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懂得了生活的艺术,职业教育当然能够学得更好。
自由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是、也不应该是处于相互竞争的位置。哈佛自由教育红皮书是下这样描述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目的、内容和相互关系的:
在目的上,自由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和公民,专业教育在于培养学生具备从事一定职业的能力。具体来说,自由教育教会学生需要做什么以及为什么需要。它培养学生的思想,成为一个全人、好人、好公民、有用的人。而专业教育教会学生能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掌握发挥作用的手段,成为一个全人。
在内容上,自由教育是一个完全的、整合的有机体,专业教育是有机体的一个器官,它在有机体的整体范围内完成特殊的功能。自由教育是对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的理解和认识,这种认识和理解赋予专业教育以意义。学生学到的概念越是普遍而深刻,对新知识和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强。因此,自由教育不仅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了足够的根基,而且还为学生充分发展其专业潜质提供了环境。专业化只有在更宽广的自由语境下才能实现其主要目的,它不能切断有机的联系。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学生遇到的问题往往异常复杂,用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无法解决的。需要在自由教育的框架下,让学生有更广阔的视野,综合各个学科的努力,获得进步。
总之,它们不是两种教育,而是一个人应该接受的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割裂,而应该相辅相成。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全人教育。因此,自由教育应当渗透到所有的专业教育中。学院所开设的每门课程,无论多么专业,都应当对自由教育作出可识别的贡献。哈佛自由教育红皮书说:如果一门专业课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它也不可能为专业教育做出很大的贡献。
因此,哈佛艾略特校长说:“先自由,再专业”。没有自由教育的底子,就去进行职业教育,是缘木求鱼。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很可能是一个不会思考的工具。他们当然能够高效地完成我们交给他的任务,却丧失了人类进化所需要的最重要的能力:创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注重自由教育,只注重专业训练,简直是一种反人类、反民族的错误。而有了很好的自由教育的孩子,他们的一生,创造空间很大。比如下面三个吴军老师在他的书中《大学之路》中提到的三位科学家的例子:
-
著名科学家朱棣文,本科学的是数学,因为喜欢做实验,后来改读物理。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工作,其实是他四十岁以前就完成了的。后来他的兴趣完全转到分子生物学,在斯坦福大学领导并直接从事非常基础的生物学研究。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萨尔兹伯格(Steven Salzberg)本科时学的是英语文学专业(耶鲁毕业),并擅长写作。读博士时改学计算机科学,成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教授,然后他又到一个医学院研究所工作了很长时间,在那里他发明了基因测序的算法,因为在基因测序上的贡献获得2013年富兰克林(生物)奖。后来又回到计算机系当教授。
-
曾经在Google 负责语音识别项目的科恩博士( Michael Cohen)。他本科学习音乐,博士时改学电机工程,在SRI做了多年研究员后,又跟同事一起创办了著名的语音识别公司Nuance,将公司卖掉后才来到Google。从Google退休后,又到乐队去演奏了(他平时的演奏一直没有中断)。
就我个人而言,在刚开始作为志愿者,试图为这部分孩子提供服务的时候,也是冲着职业教育去的。当时我很自然地以为,最迫切的是让孩子有一技之长,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因此能够在社会中得到一块立足之地。但几年下来的培养效果告诉我,没有自由教育为一个孩子奠定的基础,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拥有自由教育带给他的知识、与世界的连接、美德、善意、意志、阅读、理解、分析、思辨、表达能力,职业教育就是缘木求鱼,无从谈起。
所以,先自由,再专业,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职责。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自由教育吧。
参考文献
-
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1945 年
-
吴军,《大学之路》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