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教练

学堂内培养首先采用成长教练方式。欧阳就是主要的成长教练。学堂在这个阶段采用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最底层的认知习惯、通用素养,然后支持青少年尽早进入真实职场和世界,尽早自立 [1]。具体来说,就是培养他们的个人主动性,让他们有意愿和能力为自己负责,学会探索自己的目标,描述自己的目标,然后制定计划,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了这个关键能力,后面他们就能走自己的路 [5]。

成长教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最底层的认知习惯、通用素养。它包括四个方面: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部分的内容::

一、“激发自觉,重塑习惯”

这里的“重塑习惯”,围绕在职场习惯方面获得公认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总结的习惯进行展开,主要包括: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不断更新。和这些习惯相悖的,是学堂发现的孩子们的一些消极的习惯,比如:消极被动、得过且过、自私自利的习惯。职业上,表现为“打短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生活中,表现为孤立、不负责任的状态。

为了重塑学生的这些习惯,学堂进行了下面工作:

其中,OKR 的全称是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和关键成果,常应用于企业管理。学堂每周一更新 OKR,做这周的计划,后面复盘,让学生去分享这一周的进度。这些目标都是“真实的问题”,比如一位在电商实习的孩子的问题是:找衣服花的时间很长,这样压力很大,会担心当天的货发不完,另外夏天库房很热,如果找衣服花很多时间,要热死了。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问题”,解决它就是一个切实的目标。于是这个孩子就做了很多研究,想了很多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很有成就感。这样就锻炼了自信,培养了职业素养和能力 [5]。

目前看起来,这些方法是有效的。而且,这些方法是通用的,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二、“依靠提问,而非教授”

“依靠提问,而非教授”是学堂培养方式的一项重要转变。以前,学堂采用的是类似传统学校的课堂式教学方法。而现在,采用“依靠提问,而非教授”后,学堂把“提问”作为主要的教学和培养工具。这是因为学堂发现提问有四方面的意义:

第一,提问、追问、思考和解答问题,是交流和表达的主要方式。提问、交流,让学生们学会表达、沟通、理解、思考。欧阳指出,佛陀就是这样教人的 [1]。这种方法也有很古老的哲学传统,如苏格拉底方法。而且,很多问题,必须要给予澄清,才能明确后面的培养方式和道路。比如,学生一来到学堂,欧阳都会问他们:为什么来?要学什么?为什么?人际间很多的交往,也是从提问开始的,比如:你看过这个电影吗?学会随意地提问,让我们打破社恐的僵局。此外,提问也能让同学们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刻板印象 [4]。

第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自立的开始。苏格拉底说:教育的核心是“You think and ask questions”(你思考,并提问)。为了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实务学堂改变了传统的灌输的教学方式,贯彻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首先不是“教”,而是激励、鼓励、等待学生出现问题。为此,学堂的老师首先要迈过自己心理上“对学生负责”的门槛。他们说,到了白露营,老师们开始“摆烂”:要是营员真的不关心这些问题,就不要出去参访吧,或者,如果营员自己不提问,那就空手而归吧 [2]。而学堂的学生也要迈过自己的心理门槛,不再害怕提问,比如恩惠就说:“我害怕老师把我吃了” [3]。通过无数次的“你关心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你关心这个问题呢?你打算怎么解答?你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支持?”“你们各自对职业、职场、人生,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呢?”等问题,老师们支持着学生们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了让同学们理解“问题”的重要性,欧阳跟学生说:如果这个问题真的是你想要得到的,对你很重要,那它就值100万,你应该努力去得到。但如果它不值得100万,你真正需要的信息,到底是什么呢?你要先花时间,知道自己关心什么、该关心什么。

第三,提出问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打开了大门。学生提出了自己觉得有意义的问题,必然会想要学习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支持学生通过互联网、ChatGPT 等渠道检索答案,修正自己的问题,再次探究,或者找到合适的人,想办法请求对方解答自己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堂就可以开展相应的沟通能力、职业技能的教学。欧阳和张鑫都强调:只有在营员认为这些已经成为自己的“需要”后,老师才可以做具体支持。

第四,自己的“提问”获得的回答,最能触动孩子们的心弦。这些问题是孩子们真正想了解的。比如,孩子们去参访面包店时,营员最后向店员和老板提出了自己关心的问题:在职场上,如何和人打交道?他得到了回答,其他营员也被这个回答触动。面包店的店员和老板都说:“每个人的相处都是平等的。”“和同事、老板、客人的相处,都是一样的。比如,你们今天是学生,或者暂时没什么社会地位,我们对待你们都像家人一样、客人一样,都是平等的。不管年龄、长相、经验,一定要自信。任何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是正常的关系。包括以后有男女朋友,永远要记住,关系是平等的。如果被‘吃住’了,做再多努力,都会更辛苦,或者让人受伤。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一样的,打你和打我,一样是痛的。”老板Agnes对他们说。营员们之所以被触动,是这番回答,触碰到了他们自己真正的“心病”:不能平等地看待他人,畏惧他人。这样的沟通,因为是孩子们引发的,最触动他们的心弦。否则,沟通就是很难、很令人恐惧而不值得期待的事。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堂基于社会学的方法,设计了“问题意识”学习模块,包括以下内容:

在“问题意识”模块的最后,同学们会基于“选题模版”,完成并报告自己的选题。选题内容包括: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

目前看来,对“依靠提问”方法的掌握,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比如,习惯了面对问题、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学生们敢于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了。比如有个营员意识到自己似乎经常得罪人,他决定直面这个问题,主动找到我和几个朋友,问大家:“我是不是有什么不好的说话、做事方式,容易冒犯到你?”“我有时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该怎么办?”我们常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因此,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了,那么问题的解决也就基本上完成了 [2]。

三、基于真实问题/目标的探索式学习

具体来说,学堂组织了四方面的基于真实问题/目标的探索式学习:“探索自我”,“探索社区”,“探索职业”,“自主探索”。在每个模块中都包括了“引入”、“选题”、“探究”、“创造”、“分享”等子模块,都需要学生选题,探究,形成报告。这四个模块的具体内容如下:

在这四个模块的探索过程中,学堂花费大量时间跟孩子共同探索他们的目标和职业。然后顺着他们的目标,或是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给他们一些方法和支持,由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去实现目标,去真实地生活和做事。通过这种方法,学堂让孩子们适应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会自然地感受到写作和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学堂就能够自然地开展这些方面的训练。学堂发现:在提出、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得到答案,写一条准确、得体的信息,描述好问题,及时回复对方的信息,尽可能理解、记录好对方的回答,就都变得必要了。因此,在白露营的后半段,很多营员就主动提出了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发起了一个写作兴趣小组,欧阳担任了指导老师(惊蛰营也已发起阅读和写作兴趣小组,张鑫老师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学堂发现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是,学生们学会了“追问”。首先,如上所述,老师在不断地追问学生。欧阳老师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学会追问自己 [1]。其次,在一些“采访”的任务中,一个很重要的技巧也是“追问”。通过这方面的教学,学堂也教会了同学们如何追问采访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多轮对话,深入地理解别人,获得自己的启发。如前所述,在我对已毕业同学的观察中,学堂这么做是有成效的。

为了查找资料、完成报告,同学们也会自然地感受到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方面训练的迫切性,由此,学堂也就能自然地展开训练。具体的训练内容包括:

在信息获取方面,泉少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详尽的广州本地信息介绍,让大家大开眼界。

在最后项目报告的准备和分享方面,学堂教授了孩子们如下方法: 一般来说,项目报告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的四部分的结构。其中,

学堂也教授孩子们在报告时,注意仪容仪态。姿态端正,声音清楚,吐字清晰,整理现场环境,清理垃圾。

我们发现,走过整个这套“基于真实问题/目标的探索式学习”流程的孩子,在最后完成项目报告的分享后,对自己的信心大增。当然,这是她们综合素质提高后的必然结果。显然,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实务学堂的孩子,也适用于世界上所有的孩子。

四、建立自信,目标拆分,学会求助

在陪伴过程中,学堂发现“建立自信,目标拆分,学会求助”这三项具体技能,学生亟待掌握,因此,学堂在这三方面,展开了重点练习 [5],具体来说:

1)来学堂的孩子不光年龄偏小,而且自信心不足。学堂发现,他们如果在学堂尝试过一些事,或是在学堂老师的帮助下,在走向职场或社会的过程中尝试过一些事,自信心会很不一样。因此,学堂尤其鼓励他们去尝试一些总觉得自己不太行的事。比如让他们自己联系企业,去拜访,去采访。他们可能会磨磨蹭蹭一两周都没走出去,但只要走出去了,收获就很不一样。

2)帮助他们做目标拆分。一个目标可能乍看上去无法实现,但能不能把它拆成几件小事,一件一件去做?

3)告诉他们,有困难可以求助。因为真实世界里不是总有老师可以提供帮助,所以学堂特别鼓励他们向同龄人求助。

学堂发现,经过反复练习这三项技能,学生就可以去做一些原本觉得不太能做的事。我们认为,这三方面的练习,尤其适用于我国传统课堂教育下的孩子,因为传统课堂教育,缺少对孩子的这些方面的支持,导致很多孩子有类似的情况,因此,有意识地在这三个方面帮助孩子进行训练,会对她们学会与世界打交道,走向世界,处理现实事务,有重大的帮助。

示例

我们最后看一个“学堂内学习”的实例,是小娟的演讲《从逃避到不惧,我发现自己也能做成一些事情》 [6],其中描述了她在学堂内学习中,在社区探索、职业探索、学堂短视频制作岗位应聘等环节中的经历。她详细描述了她从中学到了什么,如何克服困难的。特别是,她介绍了她如何在“自主探索”中意识到自己还是很喜欢小孩,也喜欢大自然。所以,选择了探索儿童自然教育行业,并找到了一份这样的实习。

参考链接

  1. 实务学堂,学校不是职业教育的最好场景|答实务学堂为什么转型,2023-04-29,链接

  2. 实务学堂,翻越认知壁垒:沟通|教育短篇07,2023-02-08,链接

  3. 崔恩惠,做项目经理是糟糕透顶的体验|学堂五周年庆 学生演讲,2023-04-19,链接

  4. 朱腾跃,我的一个月|学堂五周年庆 学生演讲,2023-04-19,链接

  5. 没有出身、学历加持,他们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实务学堂 2023-07-06 20:29,链接

  6. 李小娟,从逃避到不惧,我发现自己也能做成一些事情|学生演讲,2023-01-12,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