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建立连接

现代教育的第二个方面是与世界建立连接。

艾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友善,愿意和世界建立连接。他愿意帮助别人,乐于分享。虽然因为年龄小,第一次实习时非常紧张,不知道怎么和人打交道,但经历过一次之后,再经过一年的学习,和更多的老师、外面的企业交流后,他就淡定了很多,虽然他说有时候还是很紧张。他的第二次实习的机会,就是自己主动递简历找到的。所以,他习惯了与世界建立连接,从中找到机会。

为了让孩子与世界建立连接,我们就不能和孩子说:你要一心读书,与这个世界无关,而是鼓励他与社会建立连接。这一点,我在纽约大学的时候就深有体会。每天电梯口都贴着各种告示,说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有什么讲座、活动,欢迎大家参加。校内校外的都有。如果是中午的话,还注明提供披萨。纽约各种互联网公司、编程社团、公益组织也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欢迎大学生参加,比如到图书馆或者社区教孩子编程,周末分享会等等。

我们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给孩子们各种表达、批评、争辩、合作、交流的机会,比如举办辩论赛、课中研讨、办报、办活动等。特别是演讲。我接触的国外学者(比如我在纽约大学工程学院的导师刘勇老师),演讲起来,内容清楚、思路清晰、故事引人入胜,让我叹为观止。我也听邓瑾老师说,奥巴马在哈佛读书期间做演讲,就已经能到这种程度:他在台上说,教授们在台下记笔记。

在这方面,北上广等大城市做得比小城市又好很多。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在朗讯贝尔实验室工作时的一位领导。她是北京人。有一次部门大领导、小领导坐在一起开会,我在旁边坐着。我看到大家各抒己见之后,她站起来,走到白板前,一二三四五,说得清清楚楚,然后大家再稍微提提意见,就达成一致,会议就结束了。我就对她的这种能力印象深刻,觉得自己怎么就没有这种能力呢 ?!按理说,她是硕士毕业,我也是硕士毕业,但我们就是不一样。这种表达能力,对一个人事业的帮助,是极大的。所以这种能力要从小培养。

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大学交流互访的机会。现在的一流大学,为了让学生与世界建立连接,不遗余力。它们不仅提供时间、资金让学生在校内活动,还给资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到国外交流,从而建立与全世界的连接。比如哈佛有一门学分课,就是海外访学。学院提供几十种不同的资助,学生可以申请。比如亚洲基金,就专门资助来亚洲。国内一些大学,也有类似项目。我记得我们班一位同学就是一个芬兰的合作项目出去的。我当时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还在想着熄灯后怎么再多学习一会呢。

与世界建立连接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这对孩子的自立有帮助。一个人从小开始,就从父母、环境、同伴、媒体无意识地传承下来很多观念,并认为这些是理所当然的。当与外界交流时(比如海外访学),就会发现那些被自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观念,其实并没有那么理所当然。这就让一个人反思,从而有可能“自立”起来。所以出国留学,一定不能只和本国人在一起,那就失去了出国留学一半的意义了。

实务学堂很注意和世界建立连接。学堂里同学们彼此的关系很密切。有同学要走,真会有人哭。这就是大家彼此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对每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方面,学堂的各种活动,比如蓝方老师每年来指导大家办辩论赛,“广本同行”到其它省市给小学生讲解交通安全知识的活动,都很能帮助大家建立与世界的连接。艾克都是参与过这些活动的。而最近的学习营,大家走向社会,通过一对一的采访,深入了解各个职业的人,更是与世界建立连接,锻炼沟通和交流能力的最好的办法。

我遇到各种各样的论坛、项目的机会,很愿意推荐给孩子们,鼓励大家去参加。孩子们有什么活动邀请我去,我也尽量去参加,因为这是对他们来说最好的教育,我也能从中感受到年轻人的活力,得到启发。好友邀请我去参加聚会,我也欣然前往,因为知道线下认识人,才是最有意思的。比如最近参加了北京皮村同心友好空间的志愿者聚会,遇到字节跳动、蒲公英学校的志愿者,一起交流 AI 和儿童教育,就获益匪浅。这就是与世界建立连接的美妙。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