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
现代教育包括四方面:自立、与世界建立连接、思考、道德。下面以艾克、俊燕为例,我们来感受一下它们的教育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自立。
在实务学堂教孩子编程时,我并不理解“自立”在孩子教育中的核心地位,而是专注于教具体的课程和方法。我专注于如何设计教材,让孩子们能够掌握编程语言,完成设计。
两年后,我发现经过这样学习的孩子,并没有成长出来。我发现教孩子们怎么做(“How”)并不难,这方面的材料也不缺。网上的课程、纽约儿童编程公益组织 Code Nation、伯克利、纽约大学的课程,都设计得相当好。只要孩子们感兴趣,愿意学,材料方面其实不用我操太多的心。
我于是就陷入了迷茫:孩子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有一天我看到了爱默生的文章《自立》,找到了答案:自立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自立 - Self-Reliance”,也可以译为“依靠自己”。回忆三年来,和我一起学习过的实务学堂的学生,我发现我最欣喜的时刻,就是看到他们自立了的时刻。比如艾克,他现在就能完全自己计划、工作、学习、安排自己的生活。由此,我觉得他拿到了生活的钥匙。
如何在学校里陪伴孩子自立呢?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家长的支持。
学校教学的设计
在学校的教学设计方面,首先,让学生自主选课。在教学上,我们习惯以老师为主,即老师布置学习材料,设定学习路线,学生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考试就能考得不错。但结果是学生像完成任务似的对待学习,对里面的问题并不深入探索,对内容的来龙去脉不深入讨论,因此对学到的知识并不能灵活运用。要改变这种情况,只能以学生为主。在规定的培养计划内,允许学生选择具体的学习内容,把关注点不放在知识上,而是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学生想学什么具体内容,学校就找对应的老师来教这些内容,但培养的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样。这样做当然需要巨大的资源,比如哈佛几千学生,每学期就需要开出几千门课。除了一门写作课,这些课都是选修课。因为每个学生想学的内容不一样,只能让他们自己选择。这样,就从选课上,让学生学会自立。这也是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决定实行选课制的原因。
然后,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一上来就讲道理、给材料,以为把道理和孩子们讲清楚了,材料备足了,孩子们就会自己去弄,这样的话,孩子们会无所适从。我第一学期就是这么教艾克他们编程的。结果一学期下来,艾克已经决定要放弃了。相反,应该从实践入手。欧阳老师说,一位面包店的主理人和她说:在面包房,一个新员工来,刚开始教的是具体的做法,不讲太多道理。当他做出来面包后,如果有兴趣、真正想学、愿意思考,这时再教背后的原理。这时,他就迈出了自立的第一步。我觉得艾克后来学 Code Nation 课程时可能也有这种感觉。Code Nation 的每一课都只学三四个指令,然后利用这些指令,就可以完成一个好玩的作业。当艾克看着屏幕上的动画人物,按照自己编程设计的那样动起来时,他发现自己内心里真地想学,这时候后面的那些课程材料对它才有意义。
其次,创造机会,让孩子们讨论、交流。比如,不是老师从头讲到尾,而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上课前,就浏览了上课需要了解的材料,甚至完成了基础练习。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提出、分析、讨论、争辩、解决问题。通过小班课上的充分互动,老师注意到每位学生的特质,然后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一对一讨论、创作型作业的批改等方式,给学生提供适合他特点的深层次的反馈,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根据我们的上课经验,这一类型的教学是对老师要求最高的,因为不仅要求老师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求老师主动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并从学生身上挖掘出其特有的,或者说擅长的能力。
最后,通过社团活动和实验室项目,让学生投入自己喜欢的社区和团队,合作迎接挑战。在致力于培养领导力的学校里,比如哈佛、耶鲁,学校特别重视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学校在培养计划的制定时,就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课余时间,给学生和同伴在一起的活动用。比如耶鲁就有一半的时间都留给课外。学生们在这些时间里一起组织活动,比如办报、社团、访问、体育、戏剧,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自立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让学生能够建立互相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学生走出校园,与世界建立连接。在致力于培养工程师的学校里,比如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学校就安排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进实验室做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投入自己喜欢的项目。这样也能很好地实现自己的培养目标。
艾克在上述四个方面,就做得特别好。实务学堂提供的选修课、小班课、社团活动(比如广本童行项目)、辩论赛,他都积极参与。在专业课方面,他就是通过做 Code Nation 的那些小项目找到编程的感觉的,然后 Code Nation 的大项目,比如电影售票网站,他也很激动地投入其中,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大家一起完成。所以他在分享中特别提到这些,觉得通过做项目,进步很大。俊雁他们在小熊老师那也说特别喜欢做黑客马拉松,觉得那种体验很好。所以,艾克因为他很踏实,所以他是充分利用了学堂提供的这种“以学为主”的、致力于培养学生“自立”的教育安排。
对于国际学校的孩子来说,大学申请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自立的机会。陪伴我的孩子撰写大学申请文书时,我发现这些写作是一次很好的自立的锻炼。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通过反思,发现自己的特质;通过调研,了解不同学校的特点。不同的大学,在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各有侧重,有自己的独特定位。比如倾心于极客技术文化的麻省理工、致力于培养科技天才的加州理工,就不要求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达到哈佛和耶鲁要求的学生能够竞选总统的水平;而注重领袖视野和领导能力培养的学校,比如哈佛和耶鲁,就不要求学生获得麻省理工学生那样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或者加州理工学生能把火箭发射上天的能力。这是因为学生的时间有限,要保证学生在自己热爱的方向上投入足够的时间,就必须允许他在不热爱的方向上少投入时间。因为学校有鲜明的特色,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学生,最终,学生通过搞清楚自己适合哪所学校,双向选择,进入一所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人生中第一个最重要的选择。孩子经历过这些后,明显自信了。
家长学会放手
为了陪伴孩子学会自立,家长必须学会放手。家长对孩子规划太多,关心太多,孩子就对家长的依赖太多,自立不起来。家长爱孩子,因此应该理解,孩子要成人,必须自立,建立自己的社会圈子,去自己创造。因此,家长必须支持孩子去探索自己的热爱,即使你并不理解这种热爱;必须支持孩子的一些决策,即使你知道他们会冒一定的风险;必须看着孩子吃一些苦头,因为很多东西不经历过,靠讲道理,是学不到的。我们要清楚地知道,我们是陪不了他们一生的,我们也不应该是他们的天花板,要放手让他们去超过我们。因此,这些磨炼,对他们的一生来说,是值得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行家长的教育,以及在整个社会文化上进行改变。
我很高兴地看到,上述这些,在北京很多的中小学,比如李希贵校长最近筹建的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正在被付诸实施。我相信随着学历的祛魅,父母对教育的理解的加深,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推动,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这样的教育。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