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是怎么学会的?
那我的导师是从哪里学会的这种“非独立批判性思考”方式的呢?我观察后,觉得有以下可能:
首先,是家庭。他爸爸是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是我国通信理论和系统的顶级科学家。有一次吃饭,他和我们回忆他小时候,爸爸带他出门的场景。他爸爸和他在路边一起等公交车时,就给他讲公交车到达和离开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在一般的大学里是要到大三才学的。我恍然大悟,哦!原来他爸爸从小就对他进行了早培!
其次,是大学。改革开放后,导师远赴重洋,到了夏威夷大学,跟世界一流的通信领域学者林舒老师读的博士。我恍然大悟,哦!原来他在海外大学学习过!
然后,是导师。他的导师林舒老师访问我们实验室,我们有幸当面聆听他的教诲。他和我们说:你们上课时,别光在讲台上讲,要走下讲台,走到同学们中去,和大家聊一聊,这样大家学起来会更有劲。他叮嘱我们说:要学数学,因为科学的根子在数学上。他还寄语我们说:要安下心,用 5 到 10 年的时间,研究一个问题。林老师讲这些的时候,陈老师就在旁边笑眯眯地听着,仿佛回到了从前。然后,我又了解到,林老师是皮特森的学生,而皮特森是香农的学生。香农是真正的大科学家啊。什么是大科学家?就是那些特别会思考,而且思考的是大问题的人。
发现这些可能之后,我明白了,可能陈老师的这种思考方法,就是从林老师、香农老师、他的父亲,这些科学家那里学来的。所以,这可能就是这些顶级科学家们采用的思考方法?
既然如此,那我就好好跟着陈老师学吧。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