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小白的崩溃

保研后,我就进实验室开始科研,发现科研和以前的学习很不一样,而我是一个小白,什么都不懂,就崩溃了。

我找到我的导师陈常嘉教授,请他给我一些工作。

老师先让我上手做一些科研。当时他正领着很多师兄师姐在做一套会议电视系统。他首先让我看一位离职去了华为的老师编的一套会议主控单元的 C++ 语言程序。程序得有几万行。我就硬看这些代码,翻来覆去看了两个月,把 C++ 的类一个个理清楚,但因为并没有把它实际上跑起来,进行调试,所以到最后也没有搞得太清楚,更别说修改这些代码了。

因为我习惯了总要干点什么,所以我也就没有自责,接着问老师要任务。陈老师又让我编语音压缩编码的程序。我调试了好久,解压后的噪声还是很大。老师给我出了各种主意,在黑板上推公式,说要这么这么尝试,我听得有点懵,也不是特别理解,就照猫画虎地实现了,最后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我就发现我在科研上太小白了,什么都不懂。

因此我就和老师说我要学习,请他帮我推荐一些学习资料。陈老师说,那你去看看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 of Communication(JSAC)这个期刊吧。我就到图书馆找到一盒子的这个期刊,打开一看,全英文的,各种技术、模型,天书一样。我看了两天,几乎每个单词都要查字典,太崩溃了。一句话都没有看懂。

我想,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太高深了,我还是先打基础吧。我就又去和陈老师说我要读书,帮我推荐一些书吧。陈老师说:那你应该学数学,先从实变函数开始,然后看泛函分析。我又去找这些课本看,一看又是天书。那些符号怎么也记不住,定理证明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我发现我在学术上也太小白了,又是什么都不懂。

在实验室我也发现大家动手的能力比我强。有一天,老师说,陈一帅,你看一下我这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的朋友的学生刚发的一篇文字转语音的论文,然后过几天你去安徽跟这个学生学习学习。我一听可以去我小时候的梦想 —— 中国科大学习,高兴极了。我就打印了论文看了两个星期,然后找相关工作,发现微软、卡内基梅隆他们也在弄这个,就学习英文材料,知道了 HMM 模型这些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微软发布了一个文字转语音的库,就调用这个库,做了一个演示程序,把效果放给老师看。老师瞥了一眼,说:你别调别人的库,自己把这个实现出来。我就傻眼了。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见我没动静了,也就没提去中科大的事了。过了一段时间,我就发现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在中科大毕业后,创办了一家公司,叫科大讯飞。原来他没等我去,就毕业了。然后我还知道,实验室有一位学长,在读博期间,就被李彦宏老师拉走了,创办了百度。我就奇怪:他们是大学毕业,我也是大学毕业,但自己会的,怎么和他们会的,就差这么远呢?!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这位学长,中学时就爱好编程了。

经历过这一番折腾,我明白自己是谁了:我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考试!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小白。科研和考试完全不同。科研里不仅没有套路,连路的起点我都摸不着。怎么办呢?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