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王的大学教育

作为卷王,我在大学期间还像高中那样,用反思加套路的方法,对付考试。可是,大学学习和高中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我面对极大的挑战。

大一刚入学,我就受到当头一棒。学校举办了一个电类试点班,有点像高中时的尖子班。因为我高考分数很高,就把我拉去考试了。英语考试一开始,我就发现不对劲,怎么还有听力!在湖南高考是不考听力的,所以我从来没有听过听力。其它科目也不理想。那当然,严重超纲啊!结果自然是没有考上。

我觉得课程学习的压力也很大。比如高等数学。我已经习惯了对一门课的内容用 3 年时间反复琢磨,把知识点像过筛子一遍遍筛过,通过大量练习,找出它们的规律。结果大学一门课就上一个学期,甚至半个学期。我的感觉是:还没怎么学呢,怎么就要考试了!然后高考一共就考 5 门,但大学的课,一学期可能就有 10 门。节奏太快,根本跟不上。

在年龄上,我比我的同学小一些,办事很不老练,更别提组织和领导了。比如,有一次,朋友给我推荐一个编程的工作,我傻乎乎地去了,发现搞不定,又不好意思说,就硬撑着,对方以为我在磨洋工。又有一次,朋友给我介绍一个家教,我也去了,发现北京的题目和我做过的题目,风格完全不同,我做起来也挺费劲,就放弃了。

总之,在大学里,我没有目标。同学为了出国留学做准备,而我对出国留学一点概念都没有。等到十多年后,出国的同学回国了,我才理解他当年是去干什么。我不是说不出国就一定不优秀,只是说我当时的眼界里,对留学一点概念都没有,就知道考试,这是很令人遗憾的。

我唯一明确的就是学习。我想学习总没有错。虽然有各种困难,但也没有放弃。因为没考进试点班,所以我就惦记上了,有了目标。几次考试之后,我发现即使没有学透,但平时认真做笔记,完成作业,考试前把知识点理一理,也就对老师可能会考的地方心里有数,因此考试结果就还过得去。一年后,我就去找试点班的辅导员,说我要参加。正好有同学退出,我就进去了。试点班的老师和同学都很纯粹,我和大家相处愉快,像家人一样。比如如果过年都留在了北京,我们就会一起过。

但除了学习课本知识,我就不知道该学习什么了。我的同学买电脑,学编程,我一点概念都没有。高中时连电脑是啥都没见过啊,大学里学编程也是糊里糊涂的,也没有买电脑。试点班给每位同学配了科研导师。我就去找我的导师,问他有没有电脑给我用。他看了看我啥都不会的样子,觉得要把我教会,太不可能了,就说没有,我就不好意思地走了。后来也就没有找过他,对科研也一直没有概念。

到了大三,像大多数同学一样,我就考研。我觉得按照我应付考试的办法,考研应该没问题。考哪呢?即然高考考出了能上清华的分数,那考研我就也考清华吧。那时候老乡观念还挺重,从一个县来的同学都互相认识。我就打听到一个在清华学习的老乡的联系方式,正好他是电子系的,和我一个专业,我就跑到他宿舍,说我要考研。他特别热情,告诉我要考微机原理,现在在哪里上课,要我来上课的时候,中午在他宿舍休息。我特别感动。在他们宿舍呆着的时候,我听他们已经在跟导师做一些项目了。我呢?我就考研。

考研学得我很开心,因为我是卷王。有一次我和我爸说:我又找到高考的那种感觉了,让他非常激动。我每周骑一辆自行车,从学校所在的西直门一路往北,骑到清华,早早地在清华大礼堂旁边的大教室正中间位置坐好,上课,还回答老师问题,觉得挺好玩的。身边清华的同学有时候看看我,但我没有和他们聊过。平时我也和好友一起复习其它科目,探讨错题的解决方法。比如英语阅读,我就发现如果注意主题句的话,能提高做题准确率。我把这个方法告诉好友,但他同样地做,却提高不了。看来每个人的错误原因不一样,得根据自己的情况具体分析。

没想到最后没考成研,被保研了。因为保研名额有限,而我觉得班上同学都很厉害,所以我一直没有关心过,结果也没有打听。有一天早上,一个同学看到我说:你被保研了。我说,不会吧。他说:都贴出来了。我去看,是真的!后来才知道,我们班有 5 个名额,我的排名是第 6 名。所以,我的排名其实还行。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这应该还是我会考试的结果,因为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学懂了。但是,第 6 名也还是没我啥事。然而,第 1 名的同学,自己联系清华,被清华录取了,于是我就成了这 5 个人之一了。我就这样失去了人生中最后一个通过考试大显身手的机会(当然实际上我对能不能考上清华一点信心都没有)。我很幸运,但我同时也想,这位同学怎么就能想到自己联系清华呢?我就想不到,只知道按部就班地读书、完成作业、考试。

就这样我读完了大学,也上研究生了,结果似乎也还不错,但我还是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该干什么。今年暑假,我的侄子、弟弟、好友的孩子,都不约而同地上了大学。我在大学里任教十年,教过的同学也有很多。甚至好几个我在家乡时就认识的孩子,在这十年间,从湖南家乡考到了我的学校。我看着他们入校、学习、毕业,发现他们过得和我当年差不多。我们都知道要学习,但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我们都知道要考好,但不知道考试之外的人生。我们也知道要保研,或者去一所更好的大学,但只是因为同学们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这样做。现在很多同学还不想留学了,他们和我说:国外太乱,爸爸妈妈反对。这一点和我当年的情况有一些不同。当时我父母对我不太管,但现在的家长更焦虑,给孩子的安排很多、干预很多。有同学和我说他在父母面前一直没有发言权,说什么都是错的,所以他现在干脆什么也不说了。我也是一个家长,所以我特别理解家长的心情,怕孩子出错,等等。总之,大家对自己未来的道路,也没有什么概念。

回想我的同学,大家能够考上大学,来到北京,身上都有我在前言中提到的那些品质。我很感恩能遇到他们。是他们陪伴了我。虽然很多同学多年都没有联系了,但我相信他们知道,我没有忘记他们。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