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学会反思
1993 年,我高考落榜。但是,复习一年后,我考了全县第一。这是因为我在这一年里,学会了反思。
进入重点中学的复读班,我发现老师讲的重点中学的材料和我在普高的很不一样。
因为跌过一跤,所以我开始反思。补习班老师抓得不紧,我有很多自己的时间。我们班教室在三层,四层是一个天台。因为天台的铁门是锁着的,所以通往四层的楼梯就少有人走。午休或者自习的时候,我就常常一个人坐在四层的楼梯口,背靠着天台的铁门,琢磨做过的卷子和各种材料。
慢慢我发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有标准答案,因此,我只需要找出这个藏着的标准答案就好。那这个标准答案在哪呢?我就反复琢磨各种习题、考试大纲、课本,自得其乐。我首先对我的错题进行分类,分析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怎么改进。
这种反思方法起效慢,但有效果。慢慢地,我从 100 多名前进到了 80 多名(复读班很大,一个班得有 140 人)。
我然后又发现:高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范围是确定的,就是研究招生委员会发布的考试大纲,上面详细列出了要考察的知识点和能力,以及它们的层级结构。
我就研究这个知识图谱,拿它们和我做过的题一一对照,把题目映射到这个图谱上,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最后,我又发现:课本是最根本的。所有试题的标准答案,都可以落到课本上。课本的内容很精简,但每一句话都有深意。
于是,有了大纲和课本,我就感觉高考不是胡乱地做题,而是有迹可循的了。我就反复地琢磨它们。就这样从 80 多名,又前进到了 40 多名。
到了高考前,我基本上反思出一套自己的战略和战术。我把考试大纲和课本过了 3 遍,不仅针对各种题型总结了对付它们的战术,还对整个课本上的考点做了战略分析。
此时,我爸不知道从哪里找来过去几年的高考真题。我如获至宝,用它们来验证我的战术和战略,再查漏补缺。等我再次走进高考考场时,我心里默默唱着当时最佩服的周润发主演的电影《赌王》开赌时那段恢宏的旋律,十分镇定,因为我对考试中会遇到什么,它们的答案在哪,心里有数。
考完几天后,爸妈说:你考得挺好。我觉得很正常,因为考完后,我觉得题目并不难。最后排名出来了,我是全县第 1 名,全省排第 85 名,分数都可以上清华大学了。我这时才理解我反思出来的对付考试的办法是有效的。
高考的成功让我对自己反思的能力有了自信。我明白:如果我想胜过大多数人,老师给的方法只是只是底线。必须自己琢磨,反思出自己的独特方法,才行。
2024 年,我在大学的教室里给大三的同学讲授《通信系统原理》。我问同学们需要什么课程材料。同学们回答说:知识图谱、各种类型例题。听到这些,我就知道,他们的方法和我当年自己琢磨出来的是一致的。只是,我是 1994 年,而现在是 2024 年:时间已经过去了 30 年。
30 年过去了,现在的考试对学生反思的能力要求更高了。2021 年,我和我的孩子一起面对北京市的中考数学题。我们一起琢磨,分析难题,探讨解决办法。我发现数学最后那道“新定义”的难题,很不简单,是对孩子空间思维能力、抽象建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考察,非常厉害。我琢磨了很久,和孩子讨论了很久,又查找 B 站上老师的分享,也只能说摸到了一点边。不得不服。
因此,要成为卷王,搞定考试,必须深入、独特地反思。重点中学有名师和掐尖的学生每天反思,普通中学有不甘心的老师和倔强的学生一起反思。不管是谁反思,反思得越深,考得就越好。考试之战,归根结底,是资源之战、反思能力之战。只有凭借最好的资源、最深入的反思,才能胜过别人。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