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响应系统

符合“等效低通”特性的波形生成滤波器虽然让“拖尾衰减”速度变快很多,但它产生的信号带宽却比奈奎斯特带宽更宽了。这导致它的频带利用率下降。我们能不能即保持奈奎斯特带宽,又让“拖尾衰减”速度变快呢?这看起来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说过,有得必有失。但是,我们的前辈却成功地实现了这个目标,这就是部分响应系统。

原理

即使经过这么多年,我们现在来品味部分响应系统,依旧会感到它的神奇。它的基本思想是:理想低通系统的拖尾慢,但带宽窄;怎么让它的拖尾衰减也变快呢?我们看看它的波形,假设连续两个符号都发这个波形,那么它们加起来,在后面的符号周期内,它们的波形正好是一正一负,可以互相抵消?所以,加起来,是不是衰减速度就变快了?所以,如果我们发 1,不是发一个 1,而是连续发两个 1,就能达到衰减速度变快的效果。

如果我们在发送端,“发 1,不是发一个 1,而是连续发两个 1”,那么,在接收端怎么办呢?好办:我们如果知道前面符号我们收的是一个 1,那么我们就会知道发送端着这个符号还会接着发一个 1,我们就把这个 1 从这个符号接收到的结果中减掉,不就好了?

注意,采用上面的方法,在抽样时刻上,一个发送码元只对后面紧跟的这个码元干扰,而对再后面的码元,就不发生干扰了。因此,我们说,采用这种方法的一个发送码元只对后面“部分”码元产生干扰,所以我们叫它“部分响应系统”。

在具体的实现中,我们在发送端通过“相关编码”,把一个码加到后续码上,而在接收端,做减法,把前一个码,才能够后续码的采样值上减掉。这样来实现部分响应系统。

差错传播问题和差分编码方法

上述的“减法”操作会导致“差错传播”。因为,在接收端,如果把一个码元判断错了,那么后续码元因为会把这个错误结果,从它的采样值上减掉,所以它就会减错掉,那么结果就也会错。

要解决“差错传播”,我们就用“差分编码”。利用差分编码,我们能够神奇地消除接收端相邻码元判决的相关性。具体来说,看 PPT 上的数学推导。我们把这一步叫做“预编码”。经过了这一步之后,接收端也简单多了,做一个“模 2 判决”即可。

系统冲击响应和传递函数

我们下面分析这种部分响应系统的系统总冲击响应和传递函数。

我们首先把两个“理想低通”的冲击响应加起来,得到系统的总冲击响应。我们会发现它的衰减速率是随着时间的增长,按照”平方“的速率减少的,这就比理想低通的按照时间”线性“减少要快多了。

我们然后获得这个冲击响应对应的传递函数,我们就会发现,它的带宽是奈奎斯特带宽,所以,它的频带利用率已经是最高的了。

因此,该部分响应系统达到了我们的期望:它的衰减速度快,频带利用率高(达到了理想低通的利用率)。这就是部分响应系统的好处。那坏处呢?它的实现复杂了啊。

基于上述思路,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部分响应系统,而上面的方法被称为第 II 类部分响应系统。不幸的是,第 II 类部分响应系统有两个缺点:首先,频谱含直流分量,不适合低频特性不好的信道;其次,是“余弦”型,不方便做进一步的 SSB。

第 IV 类部分响应系统

第 IV 类部分响应系统能够解决上述第 II 类部分响应系统的问题。第 IV 类部分响应系统和第 II 类的区别是:它会延时两个符号周期。然后,为了使两个波形的旁瓣能够互相抵消,它会将两个波形相减。基于这个实现方式,我们可以得到它的传递函数。我们会发现它没有直流分量,性质是 M 型,因此也非常适合做 SSB。因此,在实际中它的应用很广。

小结

请大家掌握上述部分响应系统工作的每一步的原理和过程,并能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下面是 Quiz:

Quiz

  1. 画出相关电平编码的原理框图和数学表达式(发送/接收端)。为什么它叫“部分响应”?它发送的电平有几种?
  2. 画出相关电平编码的冲激响应波形。该波形有什么优点?它符合奈氏第一准则的无 ISI 时域条件吗?为什么它能实现无 ISI 传输?怎么做到的?
  3. 画出相关电平编码的系统传递函数。它的带宽是多少?是否达到奈氏带宽?信道利用率是多少?
  4. 什么是奈氏第二准则?
  5. 实际中相关电平编码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6. 画出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框图和数学表达式(发送/接收端)。为什么它叫“部分响应”?它发送的电平有几种?写出 1100110011 经过它传输时的每一步输出。
  7. 实际系统中,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接收端的模2操作,可以用什么代替?举例说明此时系统的抗差错传播能力。
  8. 第一类部分响应系统的缺点是?如何改进?
  9. 画出第四类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框图和数学表达式(发送/接收端)。它发送的电平有几种?它的优点是?写出 1100110011 经过它传输时的每一步输出。
  10. 部分响应信号的带宽是否达到奈氏带宽?信道的频带利用率是多少?
  11. 部分响应系统在可靠性上的问题是?为什么?
  12. 为什么I类和IV类应用广泛?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