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作者的写作方法

专业作者,如记者、小说家、诗人,有什么特别的写作方法吗?

邓瑾老师到了哈佛后,参加了两门哈佛老师开设的写作课,一位老师是教虚构写作的,是一位老太太,她现在还在写小说;另一位老师是教非虚构写作的,是一位纽约客、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邓瑾老师在博雅小学堂的讲座中,分享了她们是如何教大家写作的。

邓老师说,她在哈佛写作班,学到了三点:

一、大量阅读范文

这是教授非虚构写作(比如纽约客)的老师说的。这个老师说,要会写,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阅读范文。为此,她每次课都会给同学提供几十篇刚发表的、各优秀媒体上的、她精选的、觉得写得好的文章。邓老师说她看到这些文章,都震惊了:这个老师的阅读量怎么这么广,怎么能找到这么多好文章。然后,同学们就细读这些文章。

二、朗读自己的作品

一个秘诀是要朗读自己的文章,而且要读出声来。这是教授文学(虚构)写作(比如小说、诗歌)的老师说的。好的作品,是能够读得朗朗上口的。我很同意这一点。因为好的文章,是有自己的韵律的。那天和 Kassy 看过北海公园的菊花展出来后,看到黄昏中北海远处的景山上空月亮升起。Kassy 一边走,一边背苏轼的赤壁赋,我也在旁边帮忙,提词。Kassy 念了几遍,就说背住了。Kassy 说:苏轼的词写得好,读起来特别顺,一背就会。就是这种感觉。

朗读的重要性,在柯林斯老师的书里、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以及哈佛通识教育课程中也被强调过。首先,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写得更好,让他的用词准确,表达生动有力。朗读能够表现出声音的形象,所以让作品能够有更强的表达力,这对诗歌来说尤为如此。哈佛 David F. Elmer 老师在他的古代小说课的写作指南中也说:要把作业朗读出来,这可以让我们致力于让文章清晰、令人愉快且易于理解,因为,我们会记住的,是那些清晰、深入探讨了一些与我们相关的、令人惊讶的想法的论文,而不是那些长句和复杂词汇的论文。

我在和学生改论文的时候,也常请他们读一下自己的论文。昨天我和一位硕士修改他写的报告,我一读出来,他就知道问题在哪了。所以,写完后,大声地朗读出来,很重要。在朗读时,可以打印出来读。因为电脑屏幕显示的范围小,缺少整体感。如果打印出来读,就能够很方便地在前后页进行对照、印证,感受更加全面,因此,就能够发现更多可以改进的地方。

此外,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还介绍了朗读的另外一个好处,即朗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学习的内容。它可以让读者从字里行间看到更多的东西。通常,一篇让全班同学迷惑不解的论说文或说明文,在被一种尊重和反映文章思维顺序的、饱含智慧的声音朗读之后,就很好懂了。为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去理解要讲授的作品的元素和结构,然后在上课时,通过朗读向学生展示他理解了什么。

三、分享交流

邓瑾老师描述了她们的文学写作课的作品分享会。大家围在一起,朗读分享自己的作品。她被同学的作品打动、流泪,也看到自己的作品打动了同学,让他们流泪。一位同学读完后,大家就排队和他交流、拥抱。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真正体味到了分享的快乐,感受到了写作的意义和自己作品的价值。这种作品分享会的方式,应该是通用的,适用于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写作。幼儿园孩子可以这样做,研究生孩子也可以这样做。即锻炼了写作,又锻炼了表达,还进行了社会交往,把写作变成了一件有趣、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活动。写作的本义,就是交流、对话啊。

暑假和实务学堂的欧阳艳琴老师聊写作的时候,她也很高兴地和我分享上学期她和孩子们一起进行“感受表达的写作”的体验。她和同学们在户外一起聊天,讲故事,做一些游戏,画画,画出自己的情绪,说出来,最后写成文字。同学在课上报一个题目,课后去写,也可以是画,怎么样都行,然后出了很多诗人。比如子颖的诗,就让欧阳老师感动地都流泪了。这对于那些找不到人可以倾诉的孩子来说,是多么有价值啊。

大量阅读范文、朗读自己的作品、分享交流,这些方法其实不难掌握,但确确实实就是专业的写作者让自己的写作变得更好所采用的方法。所以写作其实没有什么秘笈,每个人只要想写,都能写好。

参考文献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