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

上士道的第一步是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为度一切众生而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而发菩提心的意思是:为一切众生而成佛。如果只是“想成佛”,但不想“度众生”,那是小乘动机;如果只是“想救人”,但不愿“成佛”,那是凡夫好心;唯有“愿利他”+“愿成佛”= 真正的“菩提心”。

对大乘佛教来说,若无菩提心,所修一切善行,纵然再多,也不成为成佛之因。发了菩提心后,即使你只做了一件小善事,比如喂一只狗,也会变成成佛资粮。菩提心就是成佛的方向。没有方向的船永远到不了彼岸;没有菩提心的修行,永远不会成佛。

菩提心包括两个要素:强烈的慈悲心和承担责任的愿力。缺一不可。

首先是强烈的慈悲心。看众生在苦中打转,心生不忍。菩萨心的起点是,不先看自己,而是把眼光投向他人,看见他们的痛苦、无明、挣扎。“众生苦”包括:

若看不见众生在苦,就不会发起真正的“菩提心”。

然后是承担责任的愿力:想要亲自成佛,以佛的智慧和能力来救他们。这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强大的愿力:看到众生苦,不忍;生起行动欲,愿尽己力拔苦与乐;不分亲疏、怨亲,遍及一切众生;

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发菩提心的修法。

性格温和、有感性共鸣的人,可以用金洲大师传的七因果次第法。它循序渐进,从感恩到承担众生之苦:

  1. 知母:思维一切众生皆曾做我母;
  2. 念恩:众生曾对我恩重如山;
  3. 报恩:我要回报他们;
  4. 慈心:愿众生快乐;
  5. 悲心:不忍众生受苦;
  6. 增上意乐:由我来承担他们的痛苦;
  7. 发菩提心:因此我愿成佛,救度一切众生。

理性思考强、对逻辑转化敏锐的人,可以用《入行论》传的自他交换法,“愿代受之”。这种“代受”不是诗意,而是真实的承担之心。不是说“我替你可怜”,而是“我愿意承担你的苦”;不是“祝你幸福”,而是“你不能成佛,我不安于成佛”。这种心,是“自他交换”的最深层——以自己之身,承担众生之苦。这就是大乘佛法中最殊胜的精神,叫做:“拔苦与乐之心”——我愿拔除众生痛苦,将安乐与解脱施与他们。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的“自利心”,训练把“自利”换成“利他”:

  1. 认识自己执着“我”的弊端;
  2. 反思他人的痛苦与可贵;
  3. 学习把自己的幸福让给别人,把别人的痛苦扛过来;
  4. 最终生起强烈愿望:我要承担众生的苦难,必须成佛才有能力做到这一点。

建议:每天花10分钟,观想一个你熟悉的人:

  1. 想象他正在经历痛苦;
  2. 心中默念:“愿你离苦得乐”;
  3. 进一步想:“如果我有佛陀那样的智慧和慈悲,我就能真正帮助他”;
  4. 在此基础上,默念:“我为度一切众生,愿成就佛果。”

生活中培养菩提心的方法

通过长期的修行,我们的一举一动就会成为“发菩提心”的修行场所。

总之,发菩提心是整个上士道的核心:它把修行的焦点,从“我怎么好”转为“众生怎么离苦”;它让我们的智慧与慈悲结合,走上真正的佛道。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