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客栈

在巴松措,我们住在一家藏族人在自家院落里新建的家庭客栈里。客栈有两层,每层五个房间,外观和内饰都十分精美。客栈正对着院子的大门,十分醒目。

客栈房间的布置也很用心,是精美的传统藏式木屋装修,但也配有现代化的卫生间。推门进去,房间里弥漫着藏香的味道,墙上挂着布达拉宫的壁画。窗台上摆着小桌和垫子。床上一床厚被子,再加一床厚毛毯。虽然是 6 月底了,但到晚上就会发现:因为高原昼夜温差大,所以晚上确实需要盖这么厚,才不冷。

一早,我从巴松措湖边回到客栈。一个小男孩站在院子里,抬头看到我,就问:你要吃早饭吧?我说是。他就引我到院子一角的一栋外表不起眼的小木屋里。

进去小木屋后,我发现这是这户人家自己的起居室。小木屋的外表虽很平凡,里面却被装饰得很庄重、客气。各种金属器皿被擦得锃亮,摆放在四周的木质家具上;家具上的雕花精美。

小男孩把我们引到雕花木桌旁坐下。桌上有两个漂亮的尖顶金属罐,里面是糌粑和另一种干粮。桌上已整齐地摆了两个碗。一个碗里是奶茶;另一个碗里是糌粑,再加一些干粮。每个碗上摆了一根新筷子。小家伙拿起一个塑料外壳的热水壶,说:这就是早饭,我给你倒水啊。倒完后,拿起碗上的筷子,帮我搅拌。一会,糌粑就被搅拌成了一团团的。

我闻了闻糌粑,很香。糌粑在藏语中是“炒面”的意思,是将青稞炒熟再磨细做成的炒面。在很多藏族家庭与牧途,糌粑是便携的主食。牧民出远门时,会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饿时,就在其中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不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在家里的话,糌粑的吃法可以相当讲究,和奶茶、酥油、曲拉和糖一起吃。

我第一次吃这样的早饭,就问:有鸡蛋、面包什么的吗?

没有,他说。

好吧,那我就吃这个,我说。

他然后打开一盒白砂糖,用小勺舀一了一勺糖,帮我加到糌粑里。

你吃吧,小家伙看着我说。

我用筷子拨着糌粑,一会就吃完了。主人家炒的糌粑很香。炒青稞也是个让人羡慕的手艺活,从青稞麦粒的筛选、炒面时火候的掌握到搅拌时的力道,都影响到糌粑的味道。我吃到这样美味的糌粑,很幸运。

小家伙在旁边看着我,说:还要不要?我就再来了一点,然后就感觉饱了。奶茶和糌粑确实是十分适合高原及严寒地区人民的高热量饮食品。

我站起来,走到墙边的一排木柜前,发现这里有很多主人一家的材料,就边走,边看,边问小男孩。小男孩不知道的话,他就问坐在旁边的奶奶。奶奶用藏语告诉他,他再用汉语告诉我。

墙上挂着三把 1 米长的藏刀。藏刀分为长、短、小 3 种。长刀约长 1 米,短刀大约有 35~40 厘米,小刀则更短,大约十几厘米。我问孩子,这些刀什么时候用?他说过年的时候戴。

漂亮的金属器皿旁边,是小朋友的书和荣誉证书。我看了看这些书,是我们在北京也看的、各种小朋友喜欢的探险故事。书都被翻烂了。旁边还展示着一个红色绸缎封皮的荣誉证书,是小朋友参加足球队获奖的荣誉证书。

孩子的证书旁,展示着孩子爸爸妈妈的照片和荣誉证书。首先是爸爸妈妈在外面旅行时拍的合影;旁边是爸爸参加当地组织的党员干部培训的合影和荣誉证书,表彰他是一位优秀党员。他在村社培训合影里站得很直。

爸爸妈妈照片旁的相框里,是一位年轻男子的照片。他穿着喇嘛的服装,站在阳光下,背后是寺院的白色墙壁。我问小朋友,这是谁。他问了奶奶后,告诉我,这是奶奶的另一位儿子。问奶奶,他在哪个寺院?奶奶说:在色拉寺。

我对 Kassy 说:这位奶奶不简单。她的两个儿子的职业选择很有讲究:一位做僧人,追求精神世界的充盈;另一个做干部,在村委会承担骨干作用,承担现实的责任。这说明这位奶奶对村社与寺院的双重担当。在格鲁派传统里,出离与入世并不相悖:戒定慧的修持,也可化为社区服务的清明与自律。

正说着,奶奶已经从她远处的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到我刚才看过的孩子和孩子爸爸的荣誉证书面前,把它们一一整理,摆放整齐。我看到后,向奶奶点头致意。很显然,奶奶对这些荣誉证书非常珍惜,因此我没有经过她的同意,就全看了一遍,还问了这么多问题,太随意了,非常抱歉。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家之所以井井有条,就是因为奶奶对每一处都在精心打理。

我问小朋友:以后你想做什么呢?

参军,他回答说。

你想参加什么军种呢?我接着问。

陆军,他说。

你有没有看电视,看到现在陆军的装备,已经非常先进,不是光拿着枪冲锋了,而是要掌握各种技能,学会操纵很多东西,比如无人机,甚至还要学习编程?所以,你要好好学习啊,我嘱咐他说。

嗯,我看了,他说。

你会计算机吗?我尝试着问。

我会!他说。

这时,另一位住宿的客人走了进来。小家伙又给他准备早餐。我和小朋友继续饶有兴致地聊着,这位客人也加入进来,一起聊着,就这样大家都熟悉了。

走的时候,我特意向奶奶道谢。我问小家伙:藏语的“谢谢”怎么说?他赶紧问奶奶,奶奶笑着教我:tuk-je-che(图杰切)。这三个音的意思分别是:“tuk”是“心”,“je”是“慈悲”,“che”是“大”。连起来,就是“您真是大慈大悲”。演变后,就成为了日常的“谢谢”。我学着发音,认真地对奶奶说:tuk-je-che。她笑着朝我挥了挥手。

走到大门口,我问小家伙:能不能和你拍张照?他点点头。拍完后,他笑着说:帮忙点个好评!我笑了,问他:谁要你怎么说的?他说:我阿姨!我又笑了。看来,在这个家中,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努力着。

我很高兴能住在这里。坐在木桌旁,和藏族老人、孩子一起,喝着酥油茶,吃着糌粑;看着柜子上的照片和荣誉证书,走进他们的生活。这让我了解他们,也看到自己。这就是出门旅行独特的魅力。

太阳升起来了,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