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拉寺后山:持戒

从色拉寺出来后,我们接着去它的后山转山。色拉寺后山的转山是离拉萨最近的一条入门级的转山道,在徒步界有着很好的声誉。它也很有意义:每年六月初四的色拉绕山节,拉萨老百姓也会全城出动,参加在这里转山的盛事。

走着走着,我们就加入了一群绕寺的朝圣者。我们首先经过一个很原始的山洞,洞里有一个小水池。和我们一起的朝圣者都在这里舀一点水,给孩子的头上洒一些。这里很可能是一位著名的藏传佛教大师:帕绷喀大师多年闭关的圣地。

我打量着这里原始的、并不适合生存的环境,想象大师当年戒律森严、苦行修持的场景,理解了什么叫做“持戒”。大师数十年严守清规、不近尘嚣,这让我领悟了“持戒”二字的重量:哪怕寂寞如洞穴长夜,也不背弃心中的清净誓言。这是舍弃享乐、守护内心清净的坚定守持。

为什么要“持戒”?“持戒”能够给一个人内心带来多大的力量?我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因为磕长头的经历让我明白,要回答它们,思考是没有用的,我得也持戒一段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它对修行的意义。

我们然后走到晒佛台。这里有很多绘在山石上的岩刻佛像。寺院一年一度也在这些山崖上展佛。这里视野开阔,可以看到色拉全寺,以及拉萨的全景。

往上,我还可以看到宗喀巴大师当年修行的地方。白色的是色拉曲顶。宗喀巴大师曾在此说法、居住两年。不远处另一个黄色小建筑是大师当年的说法座所在。我看着它们,很难想象宗喀巴大师当年怎么就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了这样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基业。他靠的是什么?是他的慈悲、智慧和行动力。这就是我们成佛的三资粮。

色拉曲顶旁边的黄色小建筑,是大师闭关处,至今还在被使用。大师圆寂后,这里被视为闭关佳地。有很多寺僧借用它进行过修行。“持戒”就在这里得到传承。

我们然后沿着寺院的院墙下山。路上遇到一位阿妈。我看着她的眼睛,朝她微笑,她也朝我一笑。一位大叔看着我,双掌向上,抬一抬。我知道这是藏地的一种表示很尊敬对方的打招呼的方式。我赶紧用同样的姿势回礼,说“扎西德勒”。我们然后坐在一把长椅上休息。我用汉语对大叔说话。他遗憾地用手指指着自己的耳朵,用生疏的汉语说了三个字:听不懂。我笑着朝他点头,表示我听懂了。语言看来也并不是必须的,会笑就可以了。

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