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前的阿妈:一堂“人身难得”的课
午后的布达拉宫广场上,一位藏族阿妈带着两个儿子安静地坐着,茶壶与干粮放在脚边,脸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眼里尽是满足和惬意。看着她,我忽然懂得:人身难得,不是宏大叙事,而是把一生的心愿落实在一次坐下与一次回望。
下午的广场上,人不多,很安静。我们路过席地而坐的一位阿妈和她的家人们。阿妈大约 60 岁,穿着非常整齐的藏族服饰,头发纹丝不乱,镇定自若地坐在最前面。她的儿子、孙子坐在她后面,安静地陪着她。她们前面的地上,放着茶壶、杯子,还有一个打开的袋子,里面盛着干粮。虽然身边的游客来来往往,但她们只看着布达拉宫,脸上满是满足的神情,安静地坐着,就像坐在自家的草场上。
我问自己:阿妈为什么会在布达拉宫前这么平静、安详,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她惬意的表情,就像孩子找到了妈妈,候鸟飞回了故乡。
在西藏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对布达拉宫的信仰,嵌入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在不少公共与家庭空间,我频频遇见布达拉宫的图像与器物。比如我早上在拉萨的甜茶馆喝茶,旁边就挂着一副布达拉宫的挂毯;我在林芝巴松措的藏族家庭客栈,进门后,门厅里挂着一幅布达拉宫;进入房间后,木柜上雕着布达拉宫,墙上又挂着一幅布达拉宫。这当然不是全部的西藏,却是我一路所见的一种日常。然后我就理解了就是这种日常,将布达拉宫深深地印入了阿妈的心中。
这就是文化的神奇,是物与人、日常与圣地彼此召唤的方式。西藏无处不在的对布达拉宫的信仰让人们将布达拉宫作为自己理想的寄托;让人们远隔万里,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祈祷,就会得到内心的平静;让人们不远千里,来到布达拉宫的脚下,看着它,就感到满足和惬意。
我看着阿妈的脸,感到一种久违的、熟悉的生活。她幸福、安详、满足的眼神,让我想起我的外婆。外婆的眼神也常常如此。我在拉萨厨房和光明甜茶店遇到的服务员阿妈、色拉寺转山时遇到的朝圣的阿妈,也都有这样的眼神。她们都与世无争、坦荡善良。她们的生活看起来平淡、艰苦,但她们的眼神透露出她们在生活面前,有自己的定见。每天早上,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祈祷几句,开启一天的劳作。命运降临时,她们也不畏缩,而是觉得自己一生积累的善业,会让自己获得福报,安度此生。我的一生,难道不应该也如此度过吗?
佛语有言:“人身难得”,意思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获得自己的身体,非常难得,应该珍惜,及早修行。阿妈坐在布达拉宫前,宁静而满足,就是因为她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能够抓住朝拜布达拉宫的机缘,不远千里、克服阻碍,来到此处。她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了自己是认真的,是珍惜此生、善用难得人身的。因此,当她到达这里时,安详而满足。
布达拉宫里面到底有什么,让阿妈有这样的态度,感到和它有这样的连接?这种连接的力量是如此之大,让阿妈觉得远隔千里,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说几句话,布达拉宫就会听到;让阿妈带着孩子,不远千里,来到这里,坐在这里,就感到幸福。
我得找到它。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