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内的问候

作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游客,我没有想到,在大昭寺里,我们得到了僧人对我们的问候。

进大昭寺有两条队伍。面向大昭寺,左边的队伍是朝圣者的队伍,右边的队伍是游客的队伍。我们首先到朝圣者的队伍前看了看,发现队伍很长。我们然后来到右边游客的入口。这里人就少多了,没有人排队。

预约时间已过了半个小时,但善良的检票员还是让我们进去了。出示二维码后,自动检票机提示我们的预约时间已过,把我们拦着门外。这时我有一点着急,就向旁边的工作人员恳求:就晚了一点,让我们进去吧。工作人员让我们把手机上的预约码打开,看了一下,就让我们从旁边的小门进去了。

到了大昭寺门口,看到它古老的牌匾和巨大的立柱,感到震撼。在牌匾和木柱的下面,藏族朋友们还在此起彼伏地磕着长头。我问旁边的工作人员,这里可以拍照吗?他点点头。我于是就拍下了柱子和大门,感到一种古老的气息。

进门后,就看到了寺中央的天井小广场。这个广场虽小,却代表着藏传佛教最高学术的传承。广场地面上的石板,是宗喀巴大师在 15 世纪扩建大昭寺时铺设。20 世纪 60 年代以前,此广场是每年三大寺高等格西学位考试的会场,学问僧中的“状元”便在这里产生。公元 1409 年,格鲁派鼻祖宗喀巴大师在此倡兴广愿法会。自此每年年初拉萨都在大昭寺大兴供养,延请众多大师开示佛法,供养数万位聚集参与法会的僧人,同时举行“格西”(相当于佛学博士)辩论考试。各大寺庙均推选优秀喇嘛在这里讲经说法相,诘问难,学术交流场面热烈壮观。在天井往上看,能看到二楼的一个金顶屋檐的窗口,窗后为历代达赖喇嘛于每届广愿法会期间暂住之处。达赖喇嘛可以在这个窗后,观看广场上的高僧辩论,并作评核。可以说,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的学术地位,就是在这里这样确立的。

站在广场中间,环顾四周。四周柱廊廊壁与转经回廊廊壁上,绘满了千佛佛像的壁画,称为千佛廊。沿千佛廊绕一圈“囊廓”,就是拉萨内、中、外三条转经道中的“内圈”。整个寺庙采用藏式平川式布局,显现佛教中曼陀罗坛城的宇宙理想模式。主殿坐东面西。大殿内供奉着红教创始人密宗大师莲花生和未来佛。大殿两侧配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观音菩萨、宗喀巴大师、松赞干布和他的两位公主妻子、历代藏王等的塑像。还有驮土的白羊。西北墙拐角处耸立着一座白塔,据说这就是当初从湖中出现的那座宝塔。

游客是从右边进入的,这边的空间还比较空旷,而从左边进入的朝圣者队伍则大家比较紧地排成一条长龙,鱼贯进入各个配殿,敬拜各位菩萨。于是我们就在右边这一块开始游览。

首先看到一位在红纸上用金粉写字的僧人。他的前面堆满了纸币。几位藏族大哥、大姐手里捏着纸币,说着藏语,请僧人把他们说的一些话记在红色纸条上。僧人流利的金色藏语笔迹,呈现在红色的纸条上,十分优美。

这是朝圣者在大昭寺“献功德”的第一步。“功德”是佛教中的概念,意指善行所积累的福报。在寺庙中“献功德”,就是通过布施、供养等方式,将自己的行为转化为善因。在大昭寺献功德包括如下三步:首先,在入口处写功德纸,即:花少许钱购买红纸,写上祈愿和名字,明确发愿、表达诚心。僧人会帮助朝圣者写下供奉者姓名(或“某某全家”)、所求事项(如:父母安康、事业顺利、超度先灵、孩子学业进步等),有时也会注明供奉金额。然后,朝圣者带着功德纸,参拜整个大昭寺,在参拜佛像、转经、礼佛的过程中,在心中默念愿望,或者在佛前展示或轻触;最后,朝圣者在出门前,把功德纸交到功德处。僧人后续会根据这些功德纸,诵经回向这些功德给你指定的对象(在世或亡者),这被称为“回向”。

看完写功德纸,我们就在它旁边的楼梯上楼。走过楼梯的拐角时,一扇门突然开了,一位中老年僧人走了出来。他看到我们,笑着对我们说:你们辛苦了。我没想到他会这么说,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急忙说:您也辛苦了。他笑一笑,说:我不辛苦,是你们辛苦了。

“我们辛苦了”,我在心里默念着这句话,非常感动:大昭寺一定看到了我们来拉萨时在火车上的那一段生无可恋的痛苦,因此说我们辛苦了。它看到了我们的苦痛!否则这位僧人怎么会看着活蹦乱跳的我们,对我们说“你们辛苦了”呢?

它看到了。这是它的慈悲,也是我们的因缘。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