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学习

Kassy 说,她在国外学英语和国内学英语的很大的一个区别是,国内上课没有什么活动,因为很多题要做,要赶进度,而国外英语教育不需要这么赶进度,所以能做很多活动。上课时,老师会先讲课本,然后基于课本后面的问题,大家做各种活动。比如写一首小诗、填一些富有想象力的学案,很开放。英语课本上也有一些活动,比如画一个熊,然后描述它,这些都很耗费时间,但可以让英语学习更有趣。

所以我们就围绕着活动,和孩子进行英语学习。

第一个活动是一起做作业。我们一起做《英语周报》上的暑假作业。我们用腾讯会议远程连在一起。她一边做,一边讲出她做的理由。我就在旁边听着,充当活字典的作用。她不明白的单词,我就提示她一下。她哪里卡住了,我也提示她一下。慢慢地她就放松了。当她经过自己的思考,成功地做出了一个练习的时候,我就衷心地祝贺她。当她出现困难,解释不清楚时,我会说这确实挺难的,然后通过提示、提问,让她自己思考,最后发现正确的答案。这样昕瑶最后是自己想出来答案的,也很开心。

通过这样的活动,昕瑶有了三个改变。

首先,她即使做不出来,也不焦虑,不自责了。她接受了“做不出来”是正常的。她发现,首先,自己能做出来一些。其次,暂时做不出来的题,自己最后也能想出答案,只是在通往这个正确答案的路上,自己目前还缺少一点什么。这就是进一步学习的意义。

其次,她发现练习中的内容,其实还挺有趣、有意思的。比如,《英语周报》中可能就采用了国外原版的材料,内容比较轻松。因此,昕瑶就能感觉到做题的一些乐趣,或者意义。这也是柯林斯老师强调过的,要学习那些孩子有兴趣、有意义的内容。

最后,她习惯了讨论式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课堂教学的孩子,刚开始是不习惯讨论的。你一问她问题,她就会脸红,总想先想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再发表意见。为此,Kassy 的英语老师曾老师说,只要感到有一半答案,就可以站起来说了,因为你说的会启发其它同学。等你说完后,其它同学就会接着说,这样最后大家就会一起找到答案。经过我们一起讨论,昕瑶慢慢习惯了这种互相启发的学习方式。

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式,需要老师的耐心。在实务学堂教学的早期,我恨不得一节课就把我觉得有价值的所有东西,都讲给学生们听。我觉得:多有价值的知识啊,你们一定要全部学会。结果发现学生很累,效果不好。这时候,张鑫老师就和我说,孔子说过,“不恽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别主动教学生什么,而是等学生有了问题,再和她讨论。我看了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后,才理解,我原来的教学方法,是”以教为主“,就是我要教学生学会。而孔子和哈佛等学校的方法,是”以学为主“的,就是学生想学的时候,我们再去启发他。如果孩子没有问题呢?那是因为孩子和要学习的内容还没有建立连接。一旦建立了连接,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出来,这时间就能够教育了。这种以孩子为主、苏格拉底式、或者孔子式的教学方法,改变孩子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养成的、“服从式”的、被动学习方法为主动学习,对于现在的很有自我的孩子们,正适用。

经过大约 10 次、共 10 个小时的一起练习,昕瑶自己得出了观察:如果能理解、掌握题目中的单词和句式,自己就能够做出来很多题。因此,自己的词汇量,还需要继续提高。于是我们就开始进行词汇方面的提升。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