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任务
大学通过提升学生的学术和科学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职业训练奠定基础,而真正职业技能的掌握还要靠实践。大学生活的三个方面是学问传授,科学与学术研究,还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有三种教育模式:经院式,学徒式,苏格拉底式。大学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
大学的任务
- 职业训练、全人教育(the whole man)、科学研究
- 三位一体,每一个都不可或缺
大学和职校的异同
- 大学自始至终都得迎合实际职业的需求
- 在这个方面,它像职业训练学校
- 但是,在它满足职业需求的同时,它又通过确定这些需求在知识整体中地位的办法,附加了某些全新的东西
- 大学(university)的存在,就说明了所有知识门类有一种统一性与整体性。每一个单独的知识门类只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知识的统一性与整体性的含义。
大学与职校的不同
- 大学需要学生熟悉科研工作和科学方法,而这种熟悉是和狭义上的职业训练大相径庭的
- 大学针对的职业需要基本的科学观念。为此,最好的准备不是死记硬背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学术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 仅此一点就可以为此后终生都要进行的理性与科学训练奠定基础
- 大学只能为学生未来的这种职业训练莫定基础,真正职业技能的掌握要靠实践
- 大学应该尽最大可能为这种最终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的进步提供条件
大学生活的三个方面
- 学问传授
- 科学与学术研究
- 还有创造性的文化生活
三种教育模式
- 经院式
- 学徒式
- 苏格拉底式
经院式的教育
- 这种类型的教育关心的只是传统的“继承”
- 教师的职责是照本室科,他本人并不身临其境地参与到原始的科研工作中去。所有的知识都已经按部就斑地被加以系统化。某些作家和某些著作被奉为权威。教师的角色特征是非个性化的,他只是一个传声简,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另外一个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取而代之。所有的材料都被压缩成了刻板的条条框框
- 中世纪时的教师会向他的学生朗诵一篇经文,同时会加以评述。教本的齐全使得他的朗诵显得是多此一举
- 中世纪教育的根本理念即便到了今天也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一个学生会使自己听命于某些给他提供保护的思想体系,但同时他并没有顺水推舟地使自己听命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知识被固定在一个条理分明的世界图景之中,就像被冷冻处理一样,以便所有时代的人们都可以使用
-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只是那些中规中矩、传之久远的东西,他只想知道结果,并且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只想把白纸黑字的结果带回家去
- 这种经院式的教育方法在西方理性主义思潮里面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学徒式的教育(apprenticeship)
-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举足轻重的不是非个性化的传统,而是一种让人感到独一无二的个性力量
- 人们对师傅的人格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敬重和爱戴,其中含有某种程度的崇拜。师徒之间的那种天壤之别,不仅仅是由(两代人之间)年岁上的差距造成的,更是由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上的悬隔造成的
- 师傅的人格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对学徒施加着绝对的影响
- 多种多样的动机促成了这样的局面:有的是需要将自己托庇于某人,有的是想逃避责任,有的是想体验那种亲我崇高的解脱感,还有的是想提升自我尊重的意识,想接受比任何一种自我教育都更严厉的训练。
苏格拉底式的教育
- 老师和他的学生处在同样的水平。双方都被认为是自由的。
- 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教学制度,在绝对真理面前,只有无休无止的辩难和永恒的无知
- 个人自己承担起教育自己的责任,教育被认为是一门“助产术”(midwifery),目的是扶持引导学生发掘他自身的潜能和力量。他被唤醒来意识到自身的潜力,他的前进动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身
- 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不是飘忽不定的经验个体(empirical individuality),而是在我们自我觉醒的过程中浮现出来的真实自我
- 苏格拉底式的老师会抵制来自学生的企图把他看作是权威和大师的迫切愿望。他把学生们从自己身边赶走,让他们回到自身上面来。他带着自相矛盾的假面,使自己显得变幻莫测,不可捉摸
- 在这种教育模式之下,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那种,而是相互之间为真理而切磋琢磨的那种。老师明白他不过是个凡人,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们明确地区分凡人与神灵
教育模式的尊重
- 在所有三种教育模式里面,尊重是一个占据支配地位的因素
- 在经院教育模式下,尊重的重心就是明白见于社会等级体制之中的传统力量,比如一个人准备日后参与的社会组织,比如国家,或者以一种制度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团,或者宗教团体
- 在这种模式下,教育工作刻板僵化。这种尊重被权威人士通过处心积虑的诡秘勾当人为地坚持着。它也被迷信盲从于个人权威的要求坚持着,被勾起人们服从恩望的做法坚持着
- 教育工作所赖以建立安身立命之根本的那些工作,被单纯“尽义务”的想法所取代。人们不再寻求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是千方百计地想着要满足他们对名誉和地位的野心
- 对据说是有用的材料的死记硬背取代了教育对个人的全面改造。人们不再用自己的全副身心忠贞不渝地捍卫某种既定的教育理念,而只是一门心思地生吞活剥可以现学现卖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他们考试过关,而考试过关,在一些人看来就可以证明一个人受过了教育。
教育模式的尊重
- 在学徒式教育模式下,尊重的重心是师傅的个性特征
- 在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模式下,尊重的重心是个体精神的超越地位,这种精神给人类生活施加了跨越两个世界的重任
教授与学生的苏格拉底式平等
- 教授和学生之间的结合含有某种苏格拉底式的平等意味,双方所看重的是标准的一致,而非权威上的等级。真正决定一个人权威的,是非凡的才智,而非无知的平庸。
- 我们在一起生活和工作,听命于一个共同的职责,彼此召唤以期达到思想与技巧的最高境界。我们的敌人是自鸣得意的满足和庸俗的姿态。
- 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欲望,那就是接近那些为我们所崇拜的人。对那些以自身存在对我们产生巨大感召力的伟人的热爱引领着我们飞升。但即便如此,师生之间的结合仍然是苏格拉底式的。没有谁会变成权威。悬崖峭壁旁的沙砾也仍然是自由而独立的。因为就算是沙砾,也有自身的独特本质。承认谁是精神贵族只是意味着某人可以对自己提出要求,而绝没有给某人特权,使他可以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或者可以对别人发号施令。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