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

“You think and ask questions(你思考,并提问)”的课堂,是怎样一种形式呢?我们来看看到哈佛访学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绮教授的观察。他对哈佛通才课程的课堂进行了现场体验,了解了这些课程采用的“思考、提问式”教学的具体形式,最后介绍了自己看到的,经过这样教育后,哈佛学生的状态。

陈老师介绍了哈佛文理学院三门课程的授课方式,发现有三种方式:授课、研讨和采访。

第一门课程是《神曲的宇宙》,由文理学院罗曼司语言与文学系的资深教授利诺·佩尔蒂勒(Lino Pertile)开设,英文名为 The Cosmos of the Divine Comedy。佩尔蒂勒教授是享誉世界的但丁研究专家。

课程采用比较常规的课程模式:

首先,小班教学,全班共30名学生。保证老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教授的学识和授课方式均是高水准。旁征博引,信息量极大,真正做到了通而识。因此,该课程不仅吸引了在校本科生,也吸引了校内外各界人士慕名而来,所以课堂上既能看到普通的学生,也可以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

其次,上课前,教师会在课程系统中告知学生需要提前阅读的材料和需要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课后每周还由助教组织学生进行另外的讨论。

值得一提的还有给这门课程安排的助教。该课程共配有3位助教,均是文理学院罗曼司语言与文学系的博士研究生或者博士后,他们的职责是随堂听课,协助发布信息,批改学生作业,组织课后讨论以及答疑。这3位助教,不仅要求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学养,还要求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耐心,能应对学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课后留有作业,通常是论述题。对学生的阅读量要求很大,思考的问题也比较有挑战性。一学期内,共10次作业。因为平时作业占成绩的60%比重,所以需要学生认真完成。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是期末的闭卷考试,题型是选择题和论述题,考查学生对《神曲》的基本内容的把握和自身对于《神曲》的理解。

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虽感课业沉重,但收获颇多。

总的来说,这类通识课授课方式相对传统,但对授课教授的学识水平和讲授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而优秀的助教的配合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学生能够在相关的知识获取上受益颇多,培养的是学生思辨的能力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第二门课是《西方智识史》,由历史系的詹姆斯·汉金斯(James Hankins)教授,英文名为 Western Intellectual History。汉金斯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智识史,是他本人的研究专长。

和佩尔蒂勒教授不同的是,该课程的授课和考核方式则更为发散,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课堂报告。具体来说,这门课分为两个学期,上一个学期讲古典,下一个学期讲现代。每学期的上半个学期是由他进行智识史的梳理,并选取某一些观点进行重点论述,下半个学期则要求上课的学生做 20 分钟左右的课堂报告。

为了进行研讨的选题,在他的课程介绍中,明确列出了学生可以选择的论题。论题带有很强的思辨性,需要学生在了解所涉及的时代智识历史的情况下进行深入探讨,难度很大。

通过这种研讨,这门课程在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极大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这种研讨课的性质,使这门课既面向本科生,也允许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加。因为有博士研究生参加,所以本科生的压力会更大,但博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助也有利于弥补双方的缺陷。

第三门课是《意大利研究论坛》,由罗曼司语言与文学系的弗兰切斯科·埃斯帕梅尔(Francesco Erspamer)教授讲授,英文名是 Italian Studies Colloquium,主要介绍意大利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

这门课的授课方式最为特别,成本也最高。教授在全世界范围内邀请各领域著名学者介绍他们新近出版的著作,涉及文学、艺术、建筑、历史和社会科学等。课堂活动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邀请学者做一个关于自己最新出版的书的报告,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和思想,随后有提问和讨论。课后要求学生在读完书以后对学者进行采访和撰写书评,而采访部分将被摄录,在美国的“纽约之声”上播放。

学生选课之前,可在课程介绍中了解该课程将邀请的学者及其新出的著作。选课后学生将会两人一组,成为采访人和助理,此后选择采访对象。学生需要事先认真阅读该著作,了解相关知识,做好采访提纲,然后在摄影棚中和学者对谈。

通过这门课,学生能够获得最前沿的知识,也能够学习如何进行电视采访和写作书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三门课程是对西方经典教育的三种不同切入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传统授课的方式,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深入了解,以抽丝剥茧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某一个作家或者作品来了解西方经典的某种典型形态;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研讨,即对西方经典全貌的纵向把握,又对其中典型现象和典型观点的考察;第三种方式,则是关注当代对于经典作品的阐释和理解。无论是哪一种,都强调对西方经典本身的了解,并强调学生在其中的参与。

我感到,上述三种形式,有一种层次递进的关系。新生首先应该通过传统授课,熟悉材料,掌握基本的学术思考和写作技巧,然后通过研讨,学会非独立批判性思维,最后进行独立的采访项目,包括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以及后面的材料整理和输出。此外,陈老师分享的这些课程的培养方式,也反映了整个哈佛在 4 年中注重 “You think and ask questions” 的培养模式。

这种培养模式的效果怎么样?我们来看看陈老师分享的他看到的哈佛通识教育的效果。他说: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哈佛大学学生独特的气质,也造就了哈佛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笔者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深切感受到其学生身上一些不可忽视的特质,概括起来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知识、敏锐、勤奋、活力和自觉。

哈佛大学的学生经过通识教育的培养,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也拓展了非专业知识,使他们思维开阔,并能够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在各种场合都游刃有余。如在艺术博物馆里,经常有理科学生的身影,在一些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也常常有文科学生的声音。

哈佛大学的学生对于现实世界保持了非常敏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和机遇,而哈佛大学也能够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帮助。例如,有个大一新生在第一个学期之后,开发出了一个链接哈佛大学各个食堂每日菜单,并计算出卡路里的软件,让学生能够通过此软件知道每日各食堂的菜单和每道菜的卡路里,这对于既注重知识又关注健身的哈佛大学学生来说非常实用。哈佛大学知道此事以后,帮助该学生建立了自己的软件工作室。

哈佛大学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而放弃努力,甚至可以说,哈佛大学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更为勤奋。一方面是课程压力大,竞争激烈;另一方面,也是校园文化熏陶的结果。无论是在图书馆还是在健身房,都能看到诸多学子努力的情景。哈佛大学培养的学生,由此也不会是不问世事、四体不勤的书呆子。他们充满智慧、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哈佛大学用他们的教育,教导学生要对自己有充分的认知,也要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充分的自觉。在哈佛大学校园,有这么一句话,“无论你在哪儿,你都是哈佛(Wherever you are, you are Harvard)”,体现的正是这样的精神。而这其中,通识教育对他们的培养和打破边界的启示,功不可没。

2018年,哈佛大学新校长巴科上任,在就职演讲中提到,哈佛大学和美国所有大学的优点在于他们所代表的三种基本价值观念:真理、卓越和机会。在一个后真相(Post-factual)的世界,需要强大的大学教育,让哈佛大学学生成为卓越的同义词,并赋予学生,包括低收入者家庭的学生以受教育的机会。而他也强调,为了这几点,广泛的人文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哈佛大学有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对时事和争议有洞察力的鉴别者,并让他们自己成为真理和智慧的来源。而经典教育,无论对于人文教育还是学科专业教育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很希望我们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感谢陈绮老师的分享。

参考文献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