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通识教育

我们首先以博雅小学堂为例,介绍基于故事的儿童博雅教育。

如果你正在找儿童通识教育的材料,那么,下载一个博雅小学堂的 APP,然后按照里面设计的路线,和孩子一起学习,就很好了。博雅小学堂创立于 2013 年,面向 5-15 岁中国孩子。它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搭建孩子与世界对接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体系,帮助他们构建人文底色。

如果你还记得苏格拉底所说的,要“思考并提问”,那么,这些材料也提供了一个特别好的机会,让你和孩子一起思考和交流。比如,你可以提问:觉得哪里迷惑吗?哪里最有意思?如果他说有,那么恭喜你,你们思考的机会就来了。如果没有呢?也不要着急。你可以自己先听一听,找出你觉得迷惑或者有意思的地方,和他探讨。这样,你们的“非独立批判性思考”的过程就开始了,你和你的孩子都会从中受益。

博雅小学堂对我理解通识教育的特别意义在于,多年来,它根据中国孩子和家长的需要,探索形成了一条内容和产品线。实践证明,这些内容和产品,能够切入中国孩子和家长的生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学习。

在邓瑾老师的回忆中,博雅小学堂刚成立时,咨询过很多业内人士,大家都劝她们别做,因为大家都觉得内容已死,很难盈利。但她们最终做了。我觉得这是因为她们心里相信自己产品的价值。这一点所透露出的她们的眼光和坚持,让我钦佩。

博雅小学堂成立后的第一批产品,是两位创始人用在线的方式,做儿童故事音频。这些故事保罗万象,人文、历史、地理、文学、新闻、政治、天文、物理。她们四处搜集好的内容,将其改编成适合小学生听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新闻故事,因为两位创始人的新闻背景,成为一个很大的特色。其中,潘采夫老师做的国内新闻故事,徐和谦老师做的国际新闻故事。我对徐和谦的国际新闻述评印象深刻,了解他的人文情怀,所以得知他是主创之一,很高兴。

有了初始用户后,她们通过不断收集家长和学生对老节目的反馈、对新节目的需求,继续开发新的节目,扩大听众群,也扩展自己的创作队伍。我非常知道,要做好一个节目,需要多大的精力。可她们数年如一日,就这样做了下来,我不得不服。

在她们的努力过程中,等来了“知识付费”的时代。刚开始她们是不收费的。有一次家长活动,她们战战兢兢地标上了 20 元的门票,发现家长们很轻松地买单了,她们很高兴。自此,走向了部分内容的收费之路。虽然收费,但她们的免费内容,还是非常丰富,和其它网站的免费内容,不可相提并论,说明她们确确实实地想回报社会。经过几年探索,她们感到线上音频节目单向交流的局限,又开发了线下户外亲子探索营,据说大受欢迎。如此,她们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线上线下的融合。

最近,她们推出了经典领读系列,开始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据她们自己介绍,目前已形成“我与世界”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支柱:语言与文化,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我理解这是她们对通识教育经过大量的研究后得到的,具体理解如下:

首先,在“语言与文化”支柱中,“语言”支柱是通识教育特别强调的。通识教育很注重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这是因为通识教育要求我们理解、反思、批判,然后创造。为此,通识教育课程的一般形式是:学生首先进行探究式精读(Close Reading),分析文本的内容、形式,发现作者表达方式的独特技巧,然后理解其用意,提炼出自己的独特想法(Thesis Statement),此后,收集证据、数据,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式思辨(Analytical Argument),最后,写作,形成自己的作品,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语言是学生走过整个全过程凭借的主要工具。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发现并摒弃自己的成见,让自己的思想得到磨砺、解放、升华,发现自我,获得新生,这就是通识教育的魅力。在哈佛,语言部分具体包括两种:一种是写作,另一种是外语。博雅小学堂将”语言“作为支柱,是非常合适的。

对于“文化”这一支柱,如前文所述,通识教育要求学生有多元文化的视角。通识教育强调学生要打破自己的成见。这些成见是学生在生活的家庭、社会、流行文化中继承的、被认为是习以为常、天经地义的观念。可是,它们是成见。通识教育认为,这些观念不是学生经过自己思考后接受的,因此不是学生自己真正同意的,而是外界强加的,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自己来打破它们。那么,如何打破?通识教育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这个学生暴露在与其以前生活的环境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这样他就会发现很多原来自己以为天经地义的观念,是完全不成立的,因此重新思考。这种思考,会给学生带来新生。这其实也是80年代的改革开放、走出去、请进来,带给中国这么大改变的原因,因为这种交流,让整个中国的全体国民,接受了一次通识教育。博雅小学堂将”文化“作为支柱,是符合通识教育的这一要求的。当然,我也听到邓瑾老师说她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所以,也许还有一部分想深入学习中国文化的考虑。在哈佛,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到其它国家交换一段时间,也是这个原因。

其次,我们看“认识自我”。古希腊的神庙前面写的就是“认识自我”。通识教育的“认识自我”,是自我审视,是思考,并提问。为此,一个人要建立与世界的连接,发现自己的热爱,确定自己的使命,然后完成这一使命。由此,一个人成为独立、自由意志、并且能将自己的意志执行、落实的、有用的,即“全人”。

最后,“认识世界”这一支柱,符合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建立与世界的连接这一目标。在哈佛,当一个课程申请“通识”课程标签时,需要清楚地说明,它在帮助学生“建立与世界的连接”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哈佛说,一个能够被称为“通识课程”的课程,必须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判断、介入世界。学生在这个课程中,会感觉到作为一个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的一部分,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回报社会的想法。这就是一个学生为什么会产生使命感的原因。“我与世界”符合通识教育的这一要求,能够让人一眼就看懂,同时又非常先进和前卫,定义得非常好。具体来说,为了认识世界,通识教育将世界分为了人文、社会和科学,基于它们的特点,用符合它们规律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所有这一切,用博雅小学堂的话说,是能够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而用通识教育的话说,是让学生具有人文、社会、科学三方面全面系统的知识和视野,与世界建立连接,从而可以自由地思考、提问,处理复杂事务,获得“在世界上明智生活的艺术”。

总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博雅小学堂逐渐的线上音频讲座、故事 + 线下户外亲子营地的通识教育形态和“我与世界”课程体系,很有意思,给人启发。在邓老师的直播视频中,虽然她常常发出“太难了”的感叹,但她没有想过放弃,而是以一颗“年轻的”心,依旧在执着地每天忙碌着。希望博雅小学堂越办越好。加油!

参考文献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