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生活的艺术

Ars Vivendi in Mundo —— 在世界上明智生活的艺术,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下面,我以博雅小学堂的创始人邓瑾老师为例,对上述三方面进行说明。2012 年 - 2013 年,邓老师作为哈佛尼曼新闻学院的访问学者,在哈佛访学了一年。这一年给了她巨大的力量。

自我审视

首先是自我批判和审视。哈佛的这一年,让邓老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过去,觉得自己前半生是“白过”了,认为自己是“文盲”。邓老师这么说当然有过谦的成分,我们不必在意,但她能这么说自己,说明她获得了多么强大的“自我批评和审视”的能力。我特别能理解邓老师的这种自我审视。

在很多其它朋友的身上,我也看到了类似的自我批判和审视。刘瑜老师刚到哈佛时,看到哈佛的课程表,也是惊呆了。我刚到纽约时也是这种感觉。王烁老师从耶鲁回来后,他说:至少到我这一代人,从小到大受的都是什么教育?!著名科学作家王丹红老师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写完一篇关于通识教育的文章后说,最大的收获是她发现了自己三十多前大学教育中所缺失的部分,然后她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令人佩服。

看到世界

其次是看到世界。哈佛的这一年,邓老师如饥似渴地在哈佛各个学院选课、上课、讨论、交流、完成作业。她遇见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神奇的同学,并与他们朝夕相处。她听了无数次大咖的内部信息分享,这些讲座中分享的信息的绝密程度,是她做记者时无法想象的。她也和各种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发现这些大师也期望自己给他们带来关于中国的宝贵信息。而哈佛全人教育课程的内容是如此丰富,让她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与这个世界建立了连接。

更有意思的是,她在哈佛的课堂中与自己生长的中国也建立了新的连接:她惊奇地发现我们中国的古典哲学在哈佛很受欢迎,因此重新点燃了对学习我国古典哲学的兴趣,开始琢磨。

我在纽约时,也有这种感觉。我发现一个全新的、交流非常频繁的世界,有太多的知识、智慧、人士可以交流、学习。这种感觉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它在我眼前展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打开了我对自己未来应该如何活着这一问题的想象空间,让我理解什么是世界公民。

自主思考、成为独立的人、回报社会

最后是自主思考,走自己的路,回报社会。邓老师经过这一年哈佛的学习后,毅然决定放弃自己前半生记者生涯在事业上的积累,从零开始,去创造一个一年以前完全没有想过的教育产品,为中国孩子提供通识教育。这是因为她看到了通识教育的巨大价值,觉得不能让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中国孩子再重蹈覆辙。为此,她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创业的头两年,她们完全没有收入,就靠自己在做内容。

从她的身上,我看到哈佛的教育确实让她体认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中应该承担的角色,思考并走出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她确实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并能够回报社会。据说这种情况在哈佛的毕业生中是普遍现象。比如奥巴马哈佛毕业后,就去了芝加哥一个黑人聚居区,做社会工作;虎妈的女儿,哈佛毕业后,选择了从军。这是因为这些孩子在哈佛跳出了自己家庭的圈子,与更广阔的世界建立了连接,从而明确了自己的使命,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因此实现了自立,并且敢于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总之,邓瑾老师让我感觉到,哈佛教育给她的“在世界上明智生活的艺术”,给她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邓老师说,在哈佛学习之前,她 39 岁,但已经感到疲惫,觉得已经做不动了。但哈佛归来后,因为是在全身心地为自己选定的使命工作,因此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成为了一个青春焕发、勇敢有为的有志青年。

因此,教育的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学会“在世界上明智生活的艺术”,学会自我审视,与世界建立连接,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走自己的路。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变化的社会中有适应能力,能够进行自由选择,找到自己的天命,让自己的生命发光。

参考文献

后记

我与邓瑾老师并不相识。2013 年邓老师创业博雅小学堂时,我还刚刚大学入职。2018 年我在实务学堂听欧阳推荐《给孩子听的全球史》这个节目,我留言说我想听,没想到欧阳和邓老师说了后,邓老师给学堂的每个志愿者都送了一套,这时我才知道博雅小学堂,但是依然不理解邓老师做博雅小学堂的缘由和用意。直到最近和欧阳讨论写作课材料,她提到邓老师刚好在几个月前有一个哈佛写作课的分享。我在博雅小学堂的APP里找到邓老师的系列哈佛通识教育直播的视频,才了解邓老师的经历,由此也开启了我认识通识教育的旅程。这也算是通识教育带给我的神奇经历吧。它正好符合教育的一项目标:让人与世界产生更有趣的连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自我、认识世界、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