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默生的自我实现

爱默生是哈佛的学生。

柯林斯老师在她的书中多次提到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 《自立(Self-Reliance)》。她说她在给新生的第一课里就给大家分享这篇文章。她说她也喜欢在课堂上和大家大声地朗读它。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也提到通识教育就符合爱默生的“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教育理念。于是我就找爱默生的书来读,理解他思想的来龙去脉。

爱默生在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长大。1821 年,他从哈佛毕业后,和兄弟在家中创办了一所给年轻女性就读的学校,后来接任校长。从年龄上来说,他是后来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的前辈。艾略特老师 1853 年才哈佛大学毕业。1869 年任哈佛大学校长。

爱默生喜欢写日记,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感想。这些日记就构成他日后演讲的内容基础。爱默生是公认的大演说家。据说,他低沉的声音让听众痴迷,他热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且重视听众的态度,能够深深地吸引听众。这些从他的演讲词中都可以看出来。

我读完爱默生的三篇最著名的演讲《论自然:Nature》、《美国学者:American Scholar》、《自立:Self-Reliance》,非常震撼。这三篇演讲,《论自然》发表于 1836年,《美国学者》发表于 1837 年,《自立》发表于 1841 年。我看完后,觉得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教育目的的最好说明。

透过这些演讲,不妨认为教育有三个目的。

首先,是珍视和依靠自己的思想,审视传统后面的逻辑,敢于与之决裂,敢于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这就是《自立》。我想这也是柯林斯老师为什么推崇《自立》的原因。

其次,是与世界建立连接。在爱默生这里,与世界建立连接,主要是与自然建立连接。他和梭罗曾经是好朋友。两个人都对自然情有独钟。他说:热爱大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仍然协调一致的人,他在成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孩童般的纯真。在静谧的田野上,尤其是在遥远的地平线上,人看到了某种像他的本性一样美好的东西。这是《论自然》。

最后,是从书本中走出来,创造。他说:生活就像一座采石场,我们从中采集砖瓦石料,用在自己的创造里。常人怀抱希望,天才却去创造。要用强劲的知识火焰,点燃年轻人的心智,鼓励他们创造。创造是从心灵自身的良知中自然喷涌而出的。这就是《美国学者》。这显然是我们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只有创造,才会有人类目前取得的文明成果,也才有我们的未来。

我们下面看《美国学者》。

参考文献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