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走上菩提道次第之路
西藏非常复杂。西藏之行,打开了我对西藏的好奇心。在西藏的所见所闻,和当地藏人的接触,还有宗喀巴大师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成就,都让我对它的独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为此,从西藏回到北京之后,我广泛地阅读拉萨、西藏旅行、文化、历史、宗教的书籍、杂志和视频(见参考文献),对西藏有了更多的认识。如李惠玲博士在《細說西藏歷史文化》一书中所说的,西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存在。
透过西藏历史和政治的迷雾,我发现我最感兴趣的,还是西藏的人。最吸引我、我最有兴趣理解的,是西藏人独特的性格和为人处事的方式。这种独特的性格和方式,让我好奇:人与人之间怎么能够有这样的连接?人的精神世界为什么可以这样地脱离物质生活而存在。
我发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藏传佛教。西藏之行让我对佛教有了新的认识。在影响、塑造西藏人独特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的各种因素中,佛教处于中心地位。不同于中原佛教,西藏佛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最近数百年来,西藏的整个社会组织都围绕佛教展开,社会生活被佛教塑造。西藏曾经是一个政教合一,宗教占主导的神奇社会。而在西藏近千年复杂的政治、军事、宗教、文化进程中,宗教深刻地塑造了西藏的山川、地理、人文、历史,也紧紧地塑造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我在西藏的旅行虽短,但我感受到了藏传佛教的修行理念和方法给我的心灵带来的变化。在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转经筒商店,我亲身体验、理解了佛教概念,深刻体味了藏传佛教密宗“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修行方式。我依稀看到了自己的烦恼的根源,理解了并练习了“放下自己”,并感到由此带来的解脱和涅槃。
在阅读西藏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法尊法师对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书中“成佛之道”的介绍。这是中国藏学出版社 2014 年 8 月出版的王世镇老师译注的《新译白话菩提道次第广论》一书中的《代序》。这篇《代序》是白话文,写得言简意赅。我一下就看懂了一些。然后又在 ChatGPT 和好友的帮助下,一节节地进行了学习。通过法尊法师的介绍,我理解了宗喀巴大师的“为佛之道”。
法尊法师是于 1937 年进入拉萨哲蚌寺果芒扎仓,潜心学习格鲁派教法,成为汉人中极少数系统完成藏传佛教格鲁派课程者。他将《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等藏文名著翻译为汉语,成为最早将宗喀巴大师思想完整系统引入汉语世界的先驱之一。他法名为“法尊”,因其精修戒律与学问而得名,且广为尊敬。
帕绷喀大师是法尊法师的老师的老师。帕绷喀大师是近代西藏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代宗师。目前世上所有的格鲁派弟子,都在某种程度上与大师有传承上的渊源,因为当年几乎所有格鲁派法师都曾依止大师学法。
在法尊法师和王世镇老师的作品中,我看到宗喀巴大师、帕绷喀大师、法尊法师、王世镇老师都在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他们所说的“成佛之道”。看着这些大师之间的传承,他们一生“闻思修、讲辩撰”的努力,他们凝聚自己全部心力、呕心沥血写出来的、希望能够拯救众生的作品,我感到他们秉持的“戒、定、慧”,“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度菠萝蜜的巨大力量。
我明白了,佛教不是让我们消极避世,而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亲近善知识,通过“戒、定、慧”,找到自己的使命,通过六度菠萝蜜,改变这个世界,给世界带来解脱。
这就是藏传佛教“显宗”的基本逻辑,就是它们让我见到的西藏人民形成了平和、坚忍、持戒、布施、乐于助人的独特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式。他们在现实苦难面前是“出离”的,因此他们平和;他们已经把六度菠萝蜜和“四摄”写进了自己的基因里,因此我们在和他们交往的时候,自然地就会感觉到它们的气息,因此产生信任和依靠。这就是西藏让无数人不得不不断“回去”的原因,因为这里到处都充满了佛的气息。
藏传佛教更神的是,它通过“显宗”把成佛之道讲清楚之后,又加了一个密宗的环节。密宗用“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修行方式,将成佛之道,化为人们更容易接受的直观的感受,融入人们的心田。这就是宗喀巴等大师设计的“先显后密”的藏传佛教教育方式,即:在教育僧人们掌握了上述显宗成佛之道之后,还要教育僧人们学习密宗,学会如何通过各种仪式、图像、行为、咒语、神迹,让普罗大众也能直观地、自然地掌握上面的成佛之道。
我在西藏的这段短短的旅程中受到的启迪,就是密宗修行方式的影响。我在拉萨受到巨大震撼的坛城、六字真言、磕长头、能够感知我们烦恼的护法神等,就都是密宗的内容。藏传佛教通过这些形象,让我通过“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的方式,得到切实的感受,因此走上“成佛之路”。人是感性的动物。藏传佛教完全了解这一点。这就是它在完成显宗教育之后,又一定要进入密宗的原因。这是一个藏传佛教的非常厉害的创造。
我感慨:我已经在人世间四十多年了,才第一次和佛教结缘。25 年前,我大学毕业时,就有一位最好的朋友在毕业后就皈依了佛教。我虽然没问过他原因,但一直坚信,既然那么善良的他,皈依了佛教,那么佛教一定是善良的。而 30 年后的今天,我理解了佛教的道理。这是宗喀巴大师、帕绷喀大师、法尊法师、王世镇老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告诉我的。想到这些大师都已过世,我不禁有一点伤感。但转念一想,又笑了,我应该祝贺他们完成了自己此生的使命,涅槃成佛。
回望旅途,我恍然发现,我的所见所闻 —— 从信仰虔敬、辩经求真,到投入雪山圣湖的怀抱 —— 都契合宗喀巴所倡导的循序渐进的成佛之道。这一路上散落在雪域高原的见闻与感动,从清晨转经的素朴到黄昏辩经的激烈,从南迦巴瓦的直刺云霄到巴松措湖的静默无言,就是一条由浅入深的修行之路,就是循着菩提道次第而行的路。冥冥中,大师们已经在这片土地上铺展了一条成佛之道。一旦我上了路,就再也不会回头了。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