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走进木府旁边的徐霞客纪念馆,我看到徐霞客,把旅行当作了一种与世界建立更广泛连接,因此探索发现、提升自我的方式,十分感佩。我看到他采用了一种中式游学方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途中,他不仅欣赏美景,还一路结交朋友,编书,写作,思考科学问题,探讨学术问题。一生中,他的足迹遍及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最后留下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其中二十万《滇游日记》记录的是云南。

徐霞客的旅行

风景之外,人和人的相遇,是旅途让我们兴奋的主要原因,甚至真正的原因。《孤独的星球》的创始人托尼提起旅行,说他感到兴奋的是人和人的相遇。曾经回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横跨欧亚大陆之旅。他说:“人们总爱问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遇见就是旅行的意义。有一次我和一群人从尼泊尔爬喜马拉雅山,连续几天都在爬山。但后来发现,让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爬山,而是在尼泊尔的当地人。”“旅行总是可以创造出有趣的机遇让人与人相遇,而这相遇又会引向更多的邂逅,有时甚至可能会发生在多年以后,这实在是太神奇了!”“我们写旅行指南,不仅是提供最基本、最简单直白的信息,更重要的一点是让人和人相遇。”托尼说。

大多数到达丽江的旅行者,可能都能感受到这一点。大家都像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英语:On the Road)中的主人公,为在旅途中与人的相遇,感到振奋人心。《在路上》这本书出版于 1957 年,描写了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与他新结识的朋友迪安·莫里亚蒂相遇后,被后者自由奔放、无拘无束、与众不同的态度和冒险精神打动。

没有人与人的连接,一个人走入荒野,离群索居,并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而是带来灾难。1996年,克拉库尔写作的纪实文学作品《荒野生存》描写的麦肯迪尼斯,受到杰克·伦敦,列夫·托尔斯泰,威廉·亨利·戴维斯和亨利·戴维·梭罗的深刻影响,渴望离开被框架好的现实社会,过梭罗式的隐居生活。他于1992年带着少量食物和装备徒步进入阿拉斯加荒野地带,试图在那里过一段时间的隐居生活。在那里生活了大约5个月后,在迪纳利国家公园和保留区附近死于饥饿。

让我惊奇的是:除了体验,徐霞客在旅行中建立的连接,充满了科学和文化气息。徐霞客纪念馆中陈列的,他日记中记载的与木增的交往,很真实地展现了他在旅行中的生活,也展现了木增在追求学术和教育孩子这方面的努力,很有意思,照录如下:

第一个记录是木增请他指导自己孩子写作。他说:

大把事设置两张桌子,坐定后,立即献上纸笔,从袖中取出一个小信封,说:”我家主人因为他的儿子刚刚考入学宫,虽然从事写作,但这里没有名师指导,不能看到中原的文章风格,请为他赐教一篇,让他知道章法格式,以使他终身不忘。”我点头同意。拆开信封,是木公请我写文章,并为他的儿子修改文章。信后写有一个标题:“雅颂各得其所。”我把题目交给四君,立即就座执笔,二把事退到台阶下恭候。下午,我和四君的文章都写好了,我阅读他的文章,很清爽明快。二把事又把主人的命令告知,请我细心为四君批阅。

从中可以看出,木增很细致地请求他指导孩子写作的章法、格式,并请他亲手示范,然后批阅孩子的作品。章法和格式确实是孩子写作应该注意的重点;而示范和批阅是非常好的教孩子写作的方法。这说明木增非常懂行。而徐霞客的旅行也是一个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家的实践过程。很有意思。

第二个记录是木增请他帮忙校正自己的文稿。他说:

初四那天有个鸡足山僧人把在省城中抄录好的《云薖淡墨集》交给木公。木公就让大把事拿给我看,请求进行校正。初六、初七日连日校对、分门标类,分全书为八个门类。因为大把事等候久了,我心中不安,于是连夜挑灯,三更时才睡。

下午,木公又命大把事来,请我为他编撰的《云薖淡墨》作序。(注:实际是为《山中逸趣》求序)初三日我把叙稿送进去,木公又让大把事来致谢。

我(徐霞客)寻觅天下群山,也是感受到山中的逸趣,因此很高兴的为之作序。

徐霞客在上面提到的《云薖淡墨》是木增的一部读书摘记,其内容有三教嘉语,草木鸟兽、天文地理、医学占卜、音韵典故、诸子典籍、先秦至明的历史等,内容丰富,间或有自己的叙述或评语。因徐霞客对此书作过序和校雠,加之采用江浙一带最先进版刻技术刻印,曾经流传一时。在清乾隆时编定的《四库全书》“子部杂家”和《四库全书提要》中对此书有所介绍,后来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则全册收入。

从中可以看出木增对写作,在思想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立言非常重视。他明白写作是改出来的,同时他对文章内容正确与否也非常重视,因此请徐霞客校正。这说明他受到过非常专业的学术训练,自己对写作、思考也有很大的追求,令我佩服。而徐霞客的旅行也是一个和人合作、编辑、写作的学术交流过程。

第三个记录是木增和他讨论天下的人物,并要联系方式。他说:

在这之前,木公和我面谈天下的人物,我说:“唯一的完人就是黄石斋。他的字画是翰林院的第一名,文章是本朝第一名,人品是天下第一名,学问直接承接周、孔,是古今第一。但这人不容易见,也不容易求。”

木公于是问:“可以亲身受到教益的,例如陈、董等人后,还有人吗?”我说:“人品很难。陈、董贤哲的行迹,后来也没见有人继承,即使有,哪里可以得来他们呢?但是,远则万里没有谁相伴,而近则三生有幸就会自然相遇。有个吴方生,是我的同乡,如今因为守边疆而在省城侨居。这个人天子不能杀,死生不能动摇,有文有武,学问德行皆备,这人很是难得,要接触他是难得的机遇。”木公问能不能邀请得来,我即答应写信介绍,因此有现在的请求,这样看来木公还不知道我回到府城了。

从中可以看到木增非常希望了解各地优秀的人士,和他们建立连接。而通过与徐霞客的线下接触和坦诚相告,他能找到和自己意气相投的人,这样就了解到一手的信息,很好地扩展了视野和社会网络。所以他特别珍惜和徐霞客的交往。这就是我们不能离群索居,而是要努力建立与世界的高质量连接的原因。

总之,从上面可以看出,木增在非常细致、切实地努力提升自己和孩子的写作和学术水平,热爱写作和思考,真诚地寻求和外界的有识之士建立连接。而徐霞客作为一个旅行者,不仅自己在旅途中得到了享受,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也通过这些交流、写作和学术活动,得到了各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他们的这种交流,不仅给当地的人士带来了新鲜的、有益的信息,而且帮助这个民族构建了一个高质量信息流动的网络。这对当地和整个民族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让徐霞客这种游学方式成为可能的,是一个由很多类似木增这样的人,构成的一个民间社会学术网络。在徐霞客的游记中,我看到他记录了很多朋友的来信、接待和交往。正是这些朋友构成的网络让他的旅行成为可能。这让我想到齐白石在近代就也采用了这种方式:他中年时五次远游的采风写生经历,让他的艺术观念、创作风格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给他带来了另一番天地和造诣。所以这是一种我们的前人经常采用的一种旅行方式。

探索、发现和写作

探索发现是徐霞客旅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徐霞客在游记里很详细地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很有意思。比如他对长江源头的论证,就非常有说服力,特转如下:

考察黄河、长江的发源地,黄河源自昆仑山的北面,长江也是源自昆仑山的南面,它们的长度也相同。发源于北面的叫星宿海,佛教把它称为徙多河。往北流经积石山,这才向东折进宁夏卫,形成河套,又向南弯曲成为龙门峡一带的大河,而后与渭水合流。发源于南面的叫犁牛石,佛教把它称为殑伽河。往南流经石门关,这才向东折进丽江府,称为金沙江,又向北弯曲成为叙州府一带的大江,与源于岷山的江水合流。我考察,岷江流经成都后流到叙州府,不到一千里,金沙江流经丽江府、云南府、乌蒙府后流到叙州府,共有二千多里,舍弃远处的源头却尊崇近处的,难道长江的源头唯独要与黄河的不同吗?不对!

黄河的源头多次经过寻找探求,所以才找到它远处的源头;长江源头从来无人问津,所以仅仅尊崇它近处的支流。其实岷江流入长江,与渭水流入黄河一样,都是在中国境内的支流,而且岷江是舟船通航的地方,金沙江盘绕曲折在蛮、僚各民族聚居的溪谷之间,水陆两路都无人能逆流进去。在叙州府的人,只知道这条江水出自于马湖府、乌蒙府,却不知道上游流经云南府、丽江府;在云南府、丽江府的人,知道它是金沙江,却不知道下游流到叙州府成为长江的源头。

云南省也有两条金沙江:一条往南流后向北转,就是这条金沙江,是佛经所称的殑伽河了;一条向南流下大海,就是靖远侯王骥征讨麓川时,缅甸人凭借作为天险的金沙江,是佛经所称的信度河了。

云南的各种志书,都不记载两条金沙江出入的差异,互相疑惑混淆,还不知悉它们是一条江还是两条江,分流在北方还是分流在南方,又从那里来分辨清楚它是不是长江的源头呢?既然不知悉它们谁远谁近,只是见到《禹贡》“岷山导江”的字句,便把长江的源头归属于岷江,却不知道大禹疏导岷江,是因为岷江是为害于中国的起点,不是长江滥觞发源的起点。疏导黄河起自积石山,可黄河的源头不是起始于积石山;疏导长江起自岷山,而长江的源头也不是起始于岷山。岷江流入长江,却不是长江的源头,正如渭水流入黄河,却不是黄河的源头一样的了。

不仅如此,岷江流域的南边,又有一条大渡河,源自西面的吐蕃,流经黎州、雅州与岷江合流,在金沙江西北方,大渡河的源头也比岷江长但赶不上金沙江,所以推寻长江源头的,必定应当把金沙江作为第一。

从上面可以看出,徐霞客在通过写作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最终得到关于长江源头的创见。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这种旅行和创作方式是我们古人所熟悉的。我希望来到丽江的年轻人们,也能多写写。不论是微信朋友圈还是小红书,写作都是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和世界的最好的思维方式。

徐霞客的意义

博物馆很细心地给出了著名学者和政治家对徐霞客的评价,如下:

钱谦益:“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仁兄当急为编次,谋得好事者授梓,不惟霞客精神不磨,天壤间亦不可无此书也。”

丁文江:评徐霞客为“朴学之真祖”,认为其“工作之忠勤,求知之真挚”,较之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殆有之无不及焉”

李约瑟:”《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的野外勘查家所写的考察记录。〞——《中国科学技术史》

毛泽东:在1958年1月在第十四次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明朝那个江苏人,写《徐霞客游记》的,那个人没有官气,他跑了那么多路,找出了金沙江是长江的发源。‘岷山导江’,这是经书上讲的,他说这是错误的,他说是‘金沙江导江’。1959年4月,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黄河、长江。他说:我可以从黄河口子沿河而上,搞一班人,地质学家、文学家、生物学家;只准骑马,不能坐车,一直往昆仑山去;然后到猪八戒去过的那个通天河,翻过长江上游,再沿长江而下,从金沙江一直到崇明岛。我有这个志愿,很想学学明朝的徐霞客。

博物馆还介绍了徐霞客最近的一些新闻,很有意思,如下:

1998年,经有关部门组织全国专家评议推荐,《徐霞客游记》被列为代表中国文化的20部经典著作之一。

北京中华世纪坛民族文化长廊永久性伫立40位历史人物的雕像,他们都是在中国文化、科技、教育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代表中华各历史时期文化发展方向的最杰出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号:“中华文化名人”。徐霞客位列其中,被尊为“游圣”。

2011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这个日子是今本《徐霞客游记》开篇《游天台山日记》记述的第一天。

总之,徐霞客的旅行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借鉴。

徐霞客与丽江

博物馆是这么介绍徐霞客和丽江的渊源的:

为了考证长江正源,徐霞客历经坎坷,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来到丽江,受到丽江氏土司的热情接待。在丽江的十六日,考察了丽江的历史、地理、山水、文化,完成了“溯江纪源”的宏愿。留下了9000多字的日记资料。关于丽江的记载堪称明代丽江的历史画卷,也记载下了徐霞客与丽江的这段情缘。为丽江独特的民风民情美景提供了丰富的佐证材料,对汉地与丽江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总之,

博物馆最后具体介绍了徐霞客在丽江的经历,读起来令人感动,照录如下:

徐霞客于1639年二月(农历)十一日离开丽江,从鹤庆转剑川、洱源、大理、保山,跨越澜沧江、怒江,翻越高黎贡山,至“极边第一城〞腾冲。然后折头,从保山经凤庆、云县、巍山、弥渡,于当年8月回到鸡足山。

一路的瘴烟湿毒,饱受了滇西峡谷的崎岖坎坷,到鸡足山后才知得了风湿病。然而,不幸的事接踵而来。跟随他多年的那个顾行,竟然开了他的箱子,拿了所有值钱东西,不辞而别。当时,寺僧们要将他追回,霞客说:“追或不能及,及亦不能强之必来,亦听其去而已矣。只是“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顾仆逃离,给霞客造成精神上的打击,从此抑郁不展,病情加重。

三年前出发时曾留下“吾荷一锸来,何地不可埋吾骨”的壮志而“大笑出门”的徐霞客,因在考虑“游记文稿”的整理和如何传世后人的问题后不禁发出“三教终不外五伦耶,吾先垄在澄江,今其归矣”的感叹。

与徐霞客经历了相识、相知的木增十分敬重徐霞客的人品和文品,在徐霞客离汗丽江之后,徐木一人仍彼此牵挂,徐費客游历途中还给木增寄来“翠生杯”。在得知徐霞客因病思归后,曾请徐霞客编校过毕生著作以集结出版、流传后世的木增也看重徐霞客“日记”的存世与流传,体恤徐霞客思归的想法。

为了更好地将徐霞客和他的文稿送回江阴,木增进行了谨慎的谋划。因为崇祯十二年,张献忠进抵湖广、四川交界之地,准备西进,1640年就占据了四川多地。”十三年,李自成入河南,饥民从之者这数万人,京畿震动。木增说“值绿林扰道,水陆戒严”,就是这个历史背景。因此,木增决定派出“鸡足山印经团”送徐霞客东归。鸡足山在明代属于五太佛教名山之列,“鸡足山印经团”一是有僧人的保护作用;二是人多,可以互相照应,即便有人生病也可以替换,保证霞客安全东归。

在木府,我也看到陈函辉写的《徐霞客墓志铭》中对徐霞客这一段经历的简短记述:「霞客游轨既毕,还至滇南,一日,忽病足,不良于行。留修《鸡足山志》,三月而志成。丽江木守为饬舆从送归。转侧笋舆者百五十日,至楚江困甚,黄岗侯大令为具舟楫,六日而达江口,遂得生还,是庚辰夏间事也」。

小结

丽江徐霞客博物馆布置精妙,内容精彩,让我学到这么多关于徐霞客的知识,我很感谢。看完后我到前台想和服务员表示一下感谢。服务员看到我来了,很高兴。我看到前台上有一个纪念章可以盖,但手边没有卡片。保安小哥知道后,递给我一张他们内部用的、有单位名字的红头信纸。

我盖了章,和他们告别。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