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
- 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
- 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也。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
- 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
- 大将以救大局为主,并以救他人为主。须有嘉善而矜不能之气度,乃可包容一切,觉得胜仗无可骄人,败仗无可尤人。即他人不肯救我,而我必当救人
- 爱人当以大德,不以私惠
- 爱人之道,以严为主,宽则心弛而气浮
- 于曾经受恩之人,必终身奉事惟谨
- 张苍作相,而退朝即奉事王陵及王陵 之妻如父母,终身不改
- 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
曾胡语录
1.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所谓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是也。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礼者,所谓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泰而不骄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斯二者,虽蛮貊之邦行矣,何兵之不可治哉!
2.吾辈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般。无银钱,无保举,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扰民而坏品行,因嫖赌、洋烟而坏身体。个个学好,人人成材,则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3.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以上曾语)
4.大将以救大局为主,并以救他人为主。须有嘉善而矜不能之气度,乃可包容一切,觉得胜仗无可骄人,败仗无可尤人。即他人不肯救我,而我必当救人。
5.必须谆嘱将弁,约束兵丁,爱惜百姓,并随时访查,随时董戒,使营团皆行所无事,不扰不惊,戢暴安良,斯为美备。
6.爱人当以大德,不以私惠。
7.军行之处,必须秋毫无犯,固结民心。
8.长官之于属僚,须扬善公庭,规过私室。
9.圣贤、仙佛、英雄、豪杰,无不以济人济物为本,无不以损己利人为正道。
10.爱人之道,以严为主。宽则心驰而气浮。
11.自来义士忠臣,于曾经受恩之人,必终身奉事惟谨。韩信为王,而不忘漂母一饭之恩;张苍作相,而退朝即奉事王陵及王陵之妻如父母,终身不改。此其存心正大仁厚,可师可法。(以上胡语)
蔡按
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乾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父兄之待子弟,虑其愚蒙无知也,则教之诲之;虑其饥寒苦痛也,则爱之护之;虑其放荡无行也,则惩戒之;虑其不克发达也,则培养之。无论为宽为严,为爱为憎,为好为恶,为赏为罚,均出之以至诚无伪,行之以至公无私。如此则弁兵爱戴长上,亦必如子弟之爱其父兄矣。
军人以军营为第二家庭,此言殊亲切有味。然实而按之,此第二家庭较之固有之家庭,其关系之密切,殆将过之。何以故?长上之教育部下也,如师友,其约束督责爱护之也,如父兄。部下之对长上也,其恪恭将事,与子弟之对于师友父兄,殆无以异耳。及其同征战役也,同患难,共死生,休戚无不相关,利害靡不与共。且一经从戎,由常备而续备,由续备而后备,其间年月正长,不能脱军籍之关系。一有战事,即须荷戈以出,为国宣劳。此以情言之耳。国为家之集合体,卫国亦所以卫家,军人为卫国团体之中坚,则应视此第二家庭为重。此以义言之耳。
古今名将用兵,莫不以安民、爱民为本。盖用兵原为安民,若扰之害之,是悖用兵之本旨也。兵者民之所出,饷亦出之自民。索本探源,何忍加以扰害?行师地方,仰给于民者岂止一端;休养军队,采办粮秣,徵发夫役,探访敌情,带引道路,何一非借重民力!若修怨于民而招其反抗,是自困也。
至于兴师外国,亦不可以无端之祸乱,加之无辜之民,致上干天和,下招怨怼,仁师义旅,决不出此。此海陆战条约所以严掳掠之禁也。
GPT 翻译
“带兵如父兄带子弟”这句话,最能体现慈爱和关怀之情。能够怀着这种心态,那么古今所有关于带兵的格言和训诫都可以抛到一旁了。父兄对待子弟,担心他们愚昧无知,就教导他们;担心他们饥寒受苦,就关爱和保护他们;担心他们放荡不羁,就惩戒他们;担心他们不能成长进步,就培养他们。不论是宽容还是严厉,是爱还是憎,是好还是恶,是奖赏还是惩罚,都是出于真心,没有虚假;行事公平公正,没有私心。如果能这样,士兵对上级的爱戴,也必定会像子弟爱戴父兄一样。
军人视军营为第二个家庭,这句话特别贴切生动。实际上,如果仔细思考,这个“第二家庭”的关系,比起原来的家庭可能更加紧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级对下属的教育,就像老师对学生、朋友对朋友一样,而他们对部下的约束、督促和关怀,也如同父兄对待子弟。下属对待上级的恭敬和服从,与子弟对待师友和父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共同征战时,他们同甘共苦,同生共死,休戚与共,利益和风险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旦从军入伍,从常备军到续备军,再到后备军,这期间的时间相当长,无法摆脱军籍的关系。一旦有战事发生,就必须拿起武器,为国效力。这是从感情上讲。国家是家庭的集合体,保卫国家也是保卫家庭,军人作为国家防卫力量的中坚力量,就应当重视这个“第二家庭”。这是从道义上讲。
古今名将用兵,无不以安民、爱民为根本。因为用兵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安抚百姓,如果扰乱和伤害百姓,那就违背了用兵的根本宗旨。士兵是从民众中征召出来的,军饷也是由民众提供的。从根源上来说,怎么忍心去扰乱和伤害百姓呢?军队驻扎地方,依赖民众提供的远不止一方面;修整军队、采办粮草、征集夫役、探查敌情、引导道路,哪一样不依靠民力!如果对民众施加怨恨,引起他们的反抗,那就是自找困境。
即使是出兵到外国,也不能无缘无故地给无辜的民众带来祸害,这样会招致天谴和怨恨。仁义之师,决不会做这种事情。这也是海陆战条约严格禁止掠夺的原因。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