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昆明

1911 年,蔡锷受时任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来到了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旅长),掌握了云南新军一半的兵权。

昆明老街

蔡锷到云南后,对记者说:“予于云南心实爱戴,可为第二桑梓。” 这是他的心里话。他在日本研究军事时,就关注过云南。在广西时,特别研究过云南。然后现在云南又有他的老上司李经羲,还有志同道合的革命党同志。因此,蔡锷抛去广西的失望,又一次开始工作了。

云南研究

蔡锷对云南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云南作为西南边陲的重镇,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蔡锷在广西期间就研究云南,分析云南的形势,并在革命党人主办的刊物《云南》上发表文章。

他在《日法协约问题》一文中,呼吁滇人猛醒,急起直追,以反对帝国主义对云南的侵略。文章指出:“英法协约成于前,而云南瓜分之局定。日法协约随于后,而云南实行瓜分之祸急。呜呼,东北战云,不转瞬布于西南,此吾人思之而心为之痛,胆为之裂,知我云南灭亡之日至,中国全局分裂之势成。”又进一步说:“莽莽神州,河山破碎,茫茫大陆,土地分崩。此庸夫愚妇皆能逆睹而预知者。中国亡云南必先亡,云南亡而二十余省必与之偕亡。藩篱溃决,堂奥莫保,腹心之患已入膏肓。而麻木不仁者,犹曰法兵未至,吾何忧;此不过普通协约,为外交上惯行政策,吾何惧。若是者,势必兵临城下,以刀斧加其颈,鞭挞临于前,乃知法人果取云南之不诬也。”蔡锷表示:“吾愿我千余万同胞以日法一约为亡滇之纪念物,刻骨铭心,永矢弗忘,卧薪尝胆,切齿痛心。以数年养精蓄锐之气,为将来杀敌致果之功。……呜呼,我滇人其猛醒之;呜呼,我滇人其猛醒之。”

他在《西江警察权问题》一文中,指出西江(珠江)警察权的丧失,是英国将中国视其为殖民地的产物,为此痛斥卖国贼出卖祖国利益的罪行。他说:“虽为傀儡,终处崇高。虽为奴隶,终得温饱。此傀儡之所以甘为人舞而不辞,奴隶所以甘为人用而不悔也。不然,遐稽往古,近观当今,凡卖国贼臣,一遇强邻,则甘心媚外,几如先圣后圣,若合符节,不亦奇哉。昔秦桧割失两河于金人,而秦桧之权位愈固。今外部甘失两广西江警察权于英人,而外部之威势愈张。”为此,蔡锷呼吁云南及两广人民急筹抵制之策,特别强调:“吾愿两粤同胞,结大团体,挟逼张督,内以抵抗政府,外以抵制英人。对于政府,则成独立之势;对于英人,与之开特别之谈判。先行承认自请盗贼,若不还我警察权,虽不能骤然作战,与之绝商可也。”满腔热情地鼓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他在《云南外交之失败及其挽回》的系列长文中,分析云南外交被动的远因、近因和诱因,并提出具体的挽救措施:

此文在《云南》杂志第四、五、六、八、九、十一、十二等七期上连载,长达 6 万多字,文末还注明“未完”,由此可见蔡锷研究和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抵御外侮

这一时期云南发生的中法英军事冲突,也促使了蔡锷赶赴云南。此时,云南发生震动全国的片马问题。片马地区(包括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在云南省的西部,与缅甸接壤。鸦片战争以后,云南与法国的殖民地越南、英国殖民地缅甸接壤,直接受到威胁。英、法侵略者多次骚扰和入侵云南地区,1910 年底,英国侵略军集中 2000 余人,占领片马。

片马问题引起了蔡锷的关注,并促使他赶赴云南,“厉兵秣马,赴机待死”。蔡锷在给石醉三的信中,就提到了片马问题。他对这一形势,颇为关心。他后来说:“辛亥之春,余应合肥李公(李经羲)之召,谬添戎职。时片马问题纠葛方殷,瓜分之谣诼忽起,风鹤频惊,海内骚然。吾侪武夫,惟厉兵秣马,赴机待死已耳。”

老上司李经羲

蔡锷到云南,是受时任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李经羲的邀请。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儿。李经羲任广西巡抚期间,邀请蔡锷去广西军界任职,两人配合很好。他调任云贵总督后,再次邀请蔡锷到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旅长)。昆明辛亥起义,攻破云贵总督署后,李经羲藏匿民间。蔡锷亲自劝他起义,无果,又亲自礼送他出境。袁世凯当政后,蔡锷去北京,又和李经羲在参政会共事。

革命同志

蔡锷在云南革命党中获得了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云南讲武堂创办之初,恰逢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回国,因此有大量回国留日学生进入了讲武堂,成为学校骨干和教官,如李根源、李烈钧、唐继尧、罗佩金等。这批人大多是同盟会会员和爱国志士。他们在学员中发展同盟会会员。朱德回忆,他在进入云南讲武堂不到几个星期,就经人介绍,歃血为盟,加入了同盟会。

云南陆军讲武堂

罗佩金是支持蔡锷的革命党人的一个典型。他对蔡锷的支持,真的是不顾一切:

罗佩金

蔡锷也非常信任罗佩金。他离开四川去日本治病时,推荐罗佩金担任四川督军,把四川交给他。在他最后的遗言中还提到罗佩金,显示了对罗佩金的高度信任和期待。

朱德也是支持蔡锷的革命党人的另一个典型。朱德对蔡锷发自内心地尊敬。他说:蔡锷是他的北极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锷已经去世几十年了,朱德还不忘把蔡锷的遗孀接到北京来照顾,就像对自己的家人一样。

蔡锷全力维护革命同志。忠诚于清朝的军事将领想要对革命派军人进行打击、排挤,蔡锷全力维护革命党人。后人总结说:时钟、王等握军界重权,对于同志诸人,屡谗构于李督,极端排挤,公为解释,如殷、罗、韩、谢、唐、刘诸君得以不被排去者,公之力也。

隐匿

在工作之外,蔡锷继续保持隐匿的作风,“过着与人隔绝的生活,冷静、稳健、隐退”。朱德多次接近蔡锷,发现蔡锷虽然准许朱德在他的办公室阅览一些秘密和公开的报刊,“却从不表露自己的意见。不仅如此,就是对于清廷也从来没有不满之意。他同其他教官不同,在任何讲义中从不注入革命思想。月复一月,他在白天像个驱策苦工的人,使自己的学员忙碌不堪。在其他时间,便过着与人隔绝的生活,冷静、稳健、隐退”。

虽然隐匿,但蔡锷也向革命派透露过支持革命的信号。七十三标三营见习排长、激进的同盟会会员黄毓英会见蔡锷,述说革命酝酿于云南的情况,希望蔡锷给予支持。蔡锷说:“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时绝对支持。”

面对舆论上的纷争,蔡锷表现得大度。广西的是非,跨境来到了云南。对此,李经羲和军界同事都支持蔡锷,建议蔡锷辩论。蔡锷劝阻大家,说中外伟人,无不为世所诟病,不用放在心上。后人回忆说:桂议员以前此劾公,反遭失败衡之,函恳滇议会表同情。滇议员竟以上闻于李督,李督斥其育从。军界同胞咸抱不平,欲与滇议员开谈判。公亟阻之日:予果无状,为世所摈斥宜也。既俯仰无愧,何恤人言。余将来若能于吾困有所建树,则渠等今日之掊击,适凑成余个人历史上之佳话。中外伟人,无不为世所诟病者,复何庸计较。云云。

小结

对蔡锷初到云南的这一段经历,后人总结说:其时,片马问题发生,举国骚然。滇督李公以公治事有声,迭经函电敦调,并派员迓接,公于辛亥(三十岁)春由籍起程赴滇,任三十七协统领。滇省军界党派分歧,争竟颇烈,公不偏不倚,激扬清浊,一视同仁。惟知以砥砺志节,讲求学术策所部,同胞将士靡不倾服而爱戴之。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