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取消称帝

在蔡锷把北军打到志气丧尽,不得不停战的同时,梁启超也在四处奔走,合纵连横。最终师生携手,刺破了袁世凯称帝营造的谎言,导致袁世凯不得不收回帝制图谋。

蔡锷离京后,梁启超也离开了北京,进行反袁大联合。梁启超的政治活动和蔡锷的军事行动保持了密切协同。蔡锷说,梁“每书动二三千言,指陈方略报详”。梁启超在蔡锷《松坡军中遗墨》一书的“题记”中说,在护国战争期间,梁、蔡两人来往函札手稿不下 20 万字。

梁启超和各方势力展开广泛的联系。他一面和冯国璋保持密切联系,一面策动广西陆荣廷起义,最后联合南方各起义省份,组织南方军务院,和北方政府分庭抗礼。其中,他于 5 月 8 日主持成立的南方军务院之组织已俨然一临时政府,对袁世凯造成很大压力。当时的报纸记载:“北京政府所惧者,南方军务院之组织已俨然一临时政府。从前南方势力虽大,尚无统一机关,北方尚有城社可凭。今如此,则所谓中央政府已无复奇货可居。又连接紧要报告,南方一面依约法戴黎,一面通告驻北京各国公使废止北京政府,此等消息较之某省独立,某战失败之惊报,何啻十倍。”

下面是军务院在肇庆之主干合影。自右至左:高尔登、李耀汉、李烈钧、梁启超、岑春煊、谭浩明、莫荣新、蒋方震、李根源、林虎

军务院

梁启超也继续在舆论场上发出揭露袁世凯阴谋的王炸,比如他把袁世凯发给云南,要求配合复辟帝制的密电公之于众,给袁世凯造成重大打击。梁启超建议云南都督府将袁世凯帝制活动的有关密电,经整理后全文收录,汇集编印成册,取名《民意征实录》,由云南政报发行所编行,广为散发,揭示了袁世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民意征实录》最后指出:中国历史上篡窃频仍,取径不同,但所用之词皆在“天意”,未有敢假托于“民意”者,“有之,自盗窃中华民国之袁世凯始”。故此书以“民意”征实记之。给袁世凯在舆论上重大打击。

在梁启超和蔡锷的携手打击下,至泸州停战,局势慢慢明朗:袁世凯消灭不了蔡锷,他的帝制图谋已经被证明是自吹自擂,自写自画,因此已经失信于民,无法再继续了。随着 3 月 15 日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局势有愈演愈烈,以致失控的迹象。

袁世凯这时候知道称帝是进行不下去了。他开始责备别人让他当皇帝。他亲笔写信,请段祺瑞,徐世昌,黎元洪来商量。他问:这帝制是不是该取消了?没有人搭话。他只好自己说:我觉得还是取消的好。3 月 25 日,袁世凯宣布帝制取消。

至此,蔡锷用他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打破了袁世凯作为一个独裁者伪造的民意,为四万万人争得了民权。蔡锷知道,专制下的“民意”有一个特有的现象:刚开始,大家因为恐惧,不敢说话。但只要有一个人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但独裁者拿她又不能怎么样,大家就都会说出来了。

蔡锷用自己的生命试出了真正的民意:民主不可弃,帝制不可回。现实确实如此:蔡锷在泸州死死地顶住,各种反对袁世凯的势力就都开始表示了:黎元洪请假;张謇回家;汤化龙回家;连袁世凯的弟弟也登报撇清自己和袁世凯的关系。而被袁世凯逼走的唐绍仪就说得更直白了。他说袁世凯不顾廉耻。5 月,在上海的知名人士 13971人,在沪国会议员 256 人,要求袁世凯下台。

蔡锷的这一仗,是他说的“战争的目标是屈敌人之志”的最好说明。他和梁启超配合得很好,最后“屈”了袁世凯的想当皇帝的志,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袁世凯这一次尝试,输得如此之惨,甚至失去了性命,留下千古骂名,导致后面就再没有人敢提自己想当皇帝了。

中国,终于告别了帝制,谁也不能将它挽回。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