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式英语学习没有出路

在和孩子一起讨论英语题做法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传统的基于套路的学习方法在英语学习中的力不从心。特别是,英语的考试非常灵活,但现在普通学校里的英语教学方法非常僵硬,比如还是用”套路法”去学习,这就导致学生们很痛苦,老师也很痛苦,考试结果就很不理想。

英语考试非常灵活

首先,英语的考试非常灵活。根据我对现在英语考试的内容的分析,它的内容是非常灵活的。句式变化丰富,题型多样,要求全面。比如,现在英语考试用的材料是非常地道的英文材料。比如 2022 年大学 6 级考题中的很多内容,就来自英语国家媒体上的最新材料。具体来说,5套听力,包括来自新闻媒体的日常对话(播客中对一个咖啡店店主的采访)和学术讨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讨论)。后面的单词填空、段落排序、阅读理解,来自《大西洋月刊》、《科学美国人》等学术媒体最近发表的文章。据说英语中考、高考,也常常采用《国家地理》、《经济学人》这些国外主流杂志上的最新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词汇、表达当然是非常专业而新颖的,非常能够考察同学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考得这么灵活,是因为语言本身就是“活”的。比如:同样的一批单词,把其中几个词换了顺序,句子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因此,”语言“的学习,必须要求”灵活运用“。因此,英语考试,必须考察学生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即考察学生运用它的的能力。

面对这样灵活的考题,我发现,要把一个英语题给孩子讲清楚,需要巨大的努力,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要把一个英语题给孩子讲清楚,我得完成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一个个帮助孩子理解一个个单词。理解一个单词,不是记住它的一个中文释义那么简单,因为英语单词,可能有很多意思。比如:call 这个词,孩子知道它作为动词的意思是”叫“,但题目出的是 get a phone ___。她就不敢选 call,因为不知道 call 可以作为名词。

其次,理解了单词后,解决句子的理解。这里的问题更多,因为句子的结构千变万化,很多复杂句式很难解释。比如:The teacher handed out the question papers with the text facing down as usual 这句话,它看起来简单,但 with 后面的句式,非常复杂。要对其进行分解、解释清楚,很难。但这确实是初一英语试卷中出现的句子。和课本里的中规中矩的句子比起来,这个句子就太复杂了。这种复杂的语法结构,很难用解题套路的方法,把它给孩子说清楚,要求孩子记住。

最后,是解题。在解题时,有时候答案是一种感觉,即”语感“,难以用“规则”来清晰地描述。比如:Nothing bad happened at last。我们需要在这句话中填上 bad 这个词。显然,bad 在这里非常简洁、地道,有英文”语感“的同学,能很自然地填 bad 这个词。但要用中文讲明白这个结果,就得先讲清楚“形容词 bad 应该放在 nothing 后面”这个语法现象。这就够我们讲一阵的了。

英语教学非常僵硬

英语考试这么灵活,但现在的英语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却非常僵硬,以生搬硬套解题套路为主,这样就很难使学生达到“灵活运用”英语的水平。

首先,孩子课本中的内容中规中矩,简单介绍了各知识点,但例句非常单调,句式很少变化,阅读内容有限。练习的内容也非常基础,以记忆为主,谈不上灵活运用。

其次,虽然教辅材料的内容接近考试试题,比较灵活,但缺乏充分的解题解释。比如我看的《英语周报》教辅,由山西师大主办,内容是一套套题,但没有做题方法等讲解。我看了 Kassy 初中做过的一套练习册,发现它的答案也仅限于给出选项或句子的答案,并没有提供思考线索和逻辑解释。这就给学生自学产生困难,因为学生练习完后,只知道错了,不知道哪里错了,如何改进。也给老师带来困扰,因为老师讲解习题的时候也缺少一个权威的参考。

最后,老师对学生的支持不足。从妹妹的情况看,老师后来并没有把她的问题讲解清楚,她还是不懂。

英语的“难辅导性”

因此,上述英语复杂的解题过程是现有的教辅、教师都没有细致地教给孩子们的,因为要把它们讲清楚,需要大量的篇幅和努力。教辅上没有这么多的空间,而教师没有这么多的时间。特别是,这其中有些内容,还很难清楚地说出来(比如语感)。和孩子一起讨论了几天后,我就特别理解一个英语老师遇到学生的各种英语问题时,很可能有如下反应。她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这个不需要解释,太简单了,怎么连这个都不会呢?而第二反应应该是:这没法解释,牵涉的东西太多,从哪说起呢?!太复杂了,怎么开始说?这就是教辅、教师都没有解决孩子们的英语学习问题的原因。

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却并不是教辅和教师不负责任,而是因为英语太过灵活,因此很难通过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辅导方法进行辅导。这种“难辅导性”来自语言学习本身的复杂性,而英语作为一门非常精确的语言,更加难以辅导。

首先,人类学习语言的过程是非常奇妙的,难以总结为“确定的规则”。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就发现,人类学习语言的基本单元是句子而不是单词,人是在句子中理解语言的意思的。而从婴儿学语言的研究中发现,大脑是自动在学习,婴儿是自己理解出语法、语态、时态的,甚至能创造性地自己组合不同的词,形成句子,很奇妙。人是在应用中学习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的。她不是一个词一个词地组装,以理解一个句子的,而是在句子里理解词、在词的组合中理解句子,这样不断盘旋,理解一个句子最合理的意思的。

其次,语言的形式千变万化,客观上,很难总结出一套有限的、显式的英语规则,让学生们记住这套规则后,就能够对付各种各样的英语题型。比如,有些句子本身就有歧义,甚至,同一个句子,两位专家对其进行解析,都可能得到不同的解析结果,而且两套都是对的。因此,只能靠文中的语境去理解。正因为如此,结构化语言模型的局限性,已经是研究界的共识。因此,要总结出一些解题套路来应付内容灵活的考试,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走出“套路式”学习的不归路

面对英语的这种“难辅导性”,老师和同学们熟系的、基于“解题套路”的学习方法,就束手无策了。和妹妹一起做了一些完形填空的选择题后,我发现,她的解题过程是这样的:首先,认出一个个单词,把它们翻译为中文,然后根据这些中文的碎片,把它们穿起来,得到一句话的意思。这个过程,就是磕磕绊绊的。一旦遇到复杂的句式,就难以处理。然后,基于对句子意思的猜测,套用学过的各种解题规则、套路,利用各种解题方法,如排除法,推断出最可能的选项。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面向应试的教育所采用的最典型解题方法。该方法对数学、物理等考试是有效果的,因此,在英语中也被广泛地使用。事实上,一位老师(包括我),如果要给孩子讲解习题的话,也只能采用这种套路法讲。否则,我们怎么讲题呢?语感是无法描述的。为此,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结出各种规则、套路、方法,比如,Kassy 和我分享了一个她的老师总结的规则:完形填空最后一句话,通常是一个正能量的结尾,所以,要填一个 Positive(正面)的词。

因此,导致我们孩子目前英语学习的困境,是因为我们习惯的基于规则的“套路式”学习方法,不适用于英语教学。因为英语的“难辅导性”,它很难由一套“规则”或“套路”所描述,所以,套路法对于英语来说,就失效了。退一步说,即使上述方法对选择题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对更具有“创作”性的题型,比如要求“无中生有”的“语法填空”、“写作”题型,就完全无能为力了。因此,英语难学,或者难考,是因为英语是一门非常精确的语言,本身就非常灵活,很难用传统的基于解题套路的方法,把学生教会。

所以,要英语要考好,是不能考简单的”知识“、“规则”、“套路”的学习,而是要尊重语言学习本身的规律,让学生真正获得灵活运用它的能力,才是正道。不能靠记忆“套路”的应试学习方法来学英语了。看来,要学好英语,我们必须得转换思路,不能为考试而学习,而是为真正掌握英语而学习。


Index Previous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