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
在纽约期间,我主要在纽约大学活动,对它有如下的观察:
首先,纽约大学有自己的风格。身处纽约这个大都市,纽约大学的风格比较多元、商业化。同学们很忙,节奏很快,3 个月的课程学习后,假期立刻投入各种公司的实习。每个人都很自立,有一种创业的冲动,很积极地和外部世界建立连接。这也让他们给我留下一种难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的感觉,和整个城市的气氛非常吻合。
其次,是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会议非常频繁。我订阅了各系和实验室的活动邮件列表,每周参加各个专业方向和实验室的开放研讨会,听来自公司、其它大学过来访问的研究者的报告。这种报告很多,每周都能听好多场。期间也参加了正好在纽约召开的 ICML 人工智能大会,见到了许多原来只在论文、课本和报道中见过名字的人。通过这些活动,我发现国外的大学和实验室通过这些持续不断,很有规律的学术活动,互相之间以及和外部公司之间,建立起各种层次的信息连接,不断进行着学术上的交流。
除了正式的学术交流会议,在系和实验室里还有许多非正式的思想交流。这些交流并不需要特别的组织,比如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上午 10 点左右,不约而同地都聚到咖啡机旁边,每个人取一杯咖啡,然后站着聊聊天,也是一种交流。比较正式一点是,每周五中午,大家都带午餐来,到办公楼的餐厅里,一边吃饭,一边轮流安排一个人分享,然后大家聊一聊,也是一种交流。此外,因为有人捐款,所以举办一个答谢的酒会,也会请一位教授讲讲自己的工作,然后大家聚一聚。这些都是一种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大家互相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有一些信息就分享了,一些合作也就达成了。
学校的图书馆也是为思想的交流设计的。里面有各种小隔间、会议室,可以供几个同学在一起研讨。图书馆晚上会关门,但你要在里面通宵也可以。除了学校的大图书馆,比较大的学院(比如计算与数学学院)也有自己的小图书馆。图书馆进门处有新书书架,浏览这个书架上的书,可以让我对最新的学术动态有一个了解。我曾经把学校大图书馆和计算与数学学院的小图书馆里的所有书架上的书都浏览了一遍,发现真的是包罗万象,是一个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
最后,除了校内的思想交流,因为身处纽约这个世界中心(有联合国等各种国际组织),各种校外的思想交流也很多。各个系和实验室的活动邮件列表,以及教学楼下贴的海报,常常会通告一些校外的活动,比如联合国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报告会,博物馆组织的各种讨论会等。我就报名参加过好几个。比如有一次报名参加了法学院通知的纽约律师协会组织的演讲,见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还有一次报名参加了一个青年编程和创业协会组织的聚会,到 Spotify 的办公室听很多年轻人分享他们的编程项目。在这些讨论会上,正式的研究完后,又是酒会,所以大家就喝一点饮料,四处找人聊天,这种。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走入了社会,见识了各种思想,认识了人,与世界建立了连接,获得各种信息、社会关系和体验,也能获得各种机会。
除了纽约,我也走访了其他城市的其他大学,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非常鲜明。麻省理工大学给我一种极客的感觉。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参加麻省理工大学的多米诺极客节。各种年龄的极客,制作各种多米诺器械(比如机械昆虫迷宫),把一个体育场都摆满了。最后连到一起,看它们依次被推倒,其中,各种奇思妙想,让我大开眼界,觉得他们真是能想,真的是从心底里喜欢思考、制作和创造,把它们当成了自己最大的乐趣。而到了普林斯顿和哈佛大学,他们博物馆里浓厚的艺术和人文气息,以及图书馆里的阅读和思考环境,让我感觉到一种偏哲学和艺术思考的氛围。
学校的鲜明特色让高中学生在选择报考哪所学校时,会根据自己的特点、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为此,这个高中学生需要反思自己有哪些特点,为什么适合这所学校,然后在自己的大学申请文书把这些写出来。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自己和学校都加深了认识,这对进入大学后的生活,是有帮助的。
通过一年的纽约大学学习和走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的共同体,是如何围绕着思想的交流而展开的。这种交流给这所大学所处的城市、国家注入了澎湃的动力,非常令人震撼。
Index | Previous | 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