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科学生命周期
本节我们介绍数据科学的目的、方法和生命周期,特别是如何提出问题。
我们现在应聘到了一个公司里面去了,做数据分析师。刚开始一定有点懵,对吧?不知道怎么开始工作?那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数据科学的生命周期。
比如我在滴滴,老板交代一个任务。老板说:那个同学,我们滴滴卖菜已经卖了三个月了,亏了很多钱。你帮我做一下数据分析,还要接着搞吗?这时我们就知道了,来了一个任务,我们就要开展一个数据科学的生命周期。
内容
我们首先来看数据分析的目的。
目的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从一些很混乱的数据中。获得一个启发,帮助决策。这跟咱们在学校评估算法时利用的 Benchmark 数据完全不一样。Benchmark 数据是整整齐齐的。但在现实工作中,大概率是这种情况:老板说你帮我分析一下这三个月我卖菜的数据。你就问老板:数据在哪?老板就会说:找那个人。我们就吭哧吭哧地跑过去找那个人。那个人说:我电脑上有一大堆 Excel 表可以给你,然后现在我们的电商平台上也有一大堆数据表可以给你。然后他就给你一个服务器的地址、用户名和密码,你自己上去看吧!
事实上,作为数据分析师,我们大量的时间都在收集、整理数据。别人不会来帮我们把数据整理好的。我们的起点是一大堆数据,其中一些有用,但大部分没用,而且格式五花八门,也不在一个地方。对此,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很多同学很理想化,到了公司,以为会有人把数据清理得干干净净的,就等着他来分析呢。这是不可能的。现实是:我们可能 80% 的时间就是在整理这些数据。大家想:跑模型,谁不会跑?但收集、整理数据,一般的人做不好。这其实是我们的核心工作。我重点强调一下这个。
学习内容
我们要学习的,是在具体问题的上下文中思考,寻找有规律的东西,然后基于这些规律进行预测、推理。
做数据分析,我们首先要弄清楚问题的上下文。比如说卖菜,哪天开始卖的?哪几个城市在卖?刚开始是不是比较火,卖得挺好,后面才不行的?这几十个城市是不是有的城市好,有的城市不行?我们都卖些什么菜了?你要了解这个问题有关的上下文,然后在这些上下文中进行分析思考。所以数据分析师必须深刻理解业务。否则的话,谁不会跑个模型,调个参数?然后我们还得批判性思考,并且有全局意识,搞清楚情况到底是啥样子的,然后才能分析得好。
其次,我们要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在数据里面其实是要找到一些一般性的、有规律的东西,而不是找一个特例。比如说我告诉老板:我分析出来了,这个小区卖得特别好。那么老板就会说:它凭什么卖得这么好?它做对了什么,导致它卖得好?因此,咱们就得找出这个小区卖得好的规律。有了这个规律后,我们就可以从少数的样本,推广到全体人群。所以老板需要我们得到的是一些基本的、一般的规律,一些通用的东西,这样才有指导意义。
规律帮助我们预测。老板要的是要预测。他会说:已经发生的,就算了;已经亏了的,也追不回来了,关键是明天别亏,或者告诉我还要亏多少天才能够停止,这样他就可以决策。所以要做决策,最需要的就是预测。
预测有置信区间。老板也知道你肯定预测得不准,你又不是上帝,对吧?所以你告诉他一个置信区间是很重要的。你告诉老板:我这个预测,95% 的置信行区间是多少?比如说亏 100万,上下 5% 浮动。这就是说可能亏 95 万到 105 万。这个预测准确率和 50% 浮动,即从 50 万到 150 万波动,就不一样。老板看到这个,就会知道你专业。我们要输出的东西。
规律也帮助我们推理,提出建议。提出策略建议后,可以做 A/B 测试。比如:拿一个小区来做实验!这个小区,加这个策略,那个小区不加这个策略,然后比较它们的结果。这就是A/B测试。如果最后我们测一把,发现加了策略的小区就不亏了,那就说明这个方法可能真的管用。在互联网公司里经常干A/B测试。
总之,我们数据分析师的工作,就是从混乱的数据中,发现一些基本的规律,从而能够对未来进行预测。这个预测很可能不准,所以我们要给出置信区间。然后,为了检验政策建议,我们可以首先做A/B测试,就是做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全面推行。
问题
数据分析的核心是“问题”。我们下面来看一些典型的问题。在给老板干活之前,一定要把问题清楚地定义下来。否则的话,很可能你干了半天,老板说:你干的是什么?跟我的预期不符。这就是我们干一个任何一个活的时候,都要先做需求分析,把问题定义清楚。
一般来说,我们会面对四种问题:
第一个是有效性的问题,比如:疫苗是否有效?对滴滴来说,那就是我现在滴滴卖菜的界面上加了一个领菜的活动,这个活动是不是有效?这是一种典型的问题。
第二个是可信性的问题,比如:这个新闻是否可信?现在的新闻众说纷纭,一会看到一个说这样,一会看得一个说那样。那这个新闻是否可信呢?这里面是有一些科学分析方法的。比如我们可以看这个新闻到底是谁的新闻?是新华社的新闻?还是那些小道新闻?小道新闻就完全可以不看,不管他是 B 站上多么大的大 V。对于滴滴来说,可能就是现在有一个经理提出建议:怎么怎么做,就能把销售提高 10%,那我们要看看数据,分析一下他的这个论点是不是可信?就是看数据,找证据。
第三个是变化趋势的问题,比如:气候如何变化?对于滴滴来说,就是分析这个销售会怎么变化?这时我们要注意明确时间的尺度:是以年为单位,还是以日为单位?这就是两个问题了。
第四个是合理性的问题,比如:政策是否合理?付出多少?得到多少?真的值吗?对于滴滴来说,就是分析一下,这个建议是不是合理。
上面这些问题都是具有通用性的问题。我们摸清这些问题的规律,工作的时候就知道该怎么干。然后接到一个任务,首先搞清楚它是什么问题。最好是拿着问题到老板那边去,白纸黑黑字地写下来,否则的话,老板也可能会忘事的。写论文也是如此:开题的时候就要清楚地写好:我们研究的是这个问题。
小结
总之,数据科学的目的,是从混乱的数据里,找到启发,理解世界,帮助决策。学了数据科学课后,我们就能够用科学的眼光,去分析新冠疫苗有效性的数据,评估一个新闻是否可信,寻找气候变化的数据依据,或者探讨一项证据是否合理。
为此,我们首先要学会提出问题,学会在具体问题的语境中进行思考。这非常重要。数据科学学习的,是一种基于数据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基于数据的观察和证据,运用逻辑推理,避免逻辑谬误。
然后,我们要学会科学地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学了数据科学课后,老师让大家设计一个数据调查或者测量的方案,比如测量空气质量,我们也可以设计一个真正科学的方案去测,不是说随便在哪里摆一个设备就去测。这样测出来的数据本身就有问题,依靠这种数据进行决策会误导听众,也把我们带入歧途。
最后,我们要学会如何在数据里找到规律,建立模型,理解世界。我们在数据中找到的规律,建立的模型,应该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以推广到我们观察数据之外的更广的场景中,指导我们的实践。
总之,我们的目的是请大家学会如何在数据中思考。怎么透过数据的迷雾,找到问题的答案。有的时候真的是迷雾啊,因为你的数据太大了,你根本不知道不知道怎么下手。然后数据非常复杂,你试图用它来跑一个模型,但根本不收敛。所以这里最核心的其实要学会如果思考。数据科学是个思考的科学啊。要想问题,在数据中思考,用数据来帮我们理解问题,展开思考。大家是不是喜欢看侦探小说。这个工作和侦探工作是差不多的。
生命周期
好,下面我们就真的要开始工作了。工作的话,不是一上来就要开始折腾的。咱们先做计划。这个计划可以是临时性的,因为后面还会再调整。
一开始的计划,应该包括数据科学的生命周期的四部分:1)问问题,2)获得数据,3)理解数据,4)理解世界。
首先,是“问问题”。第一步一定要把问题定义清楚。大家看左上角这个这是“问问题”。这就像我们读研究生时必须开题一样。你必须认真地开题!你不能不开题,或者胡乱开一个,然后就没有目标地一通写,那绝对是个灾难。在公司里干也是这样。我们要确保我们做的,是老板需要的,要不我们就是白干。所以咱们一定要先拼命地把问题定义清楚。
其次,是“获得数据”。定义清楚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拿着这个问题,去找数据了。比如我要预测明天北京地区会亏多少,好的,那我就知道要找北京的数据了。那我要区分生鲜亏多少吗?还是只要考虑整个亏多少?根据这些问题的定义,我们就知道要找什么数据了。找数据的这个过程非常熬人,比如你去找这个人,但她可能不在,找那个人,他给你一个数据库的地址和登录密码。你又得去学习这个数据库的用法,去筛选和下载数据。下载下来数据后,你一看,怎么有很多的空值?!所以你又得接着再去找数据。
做研究一般有公开的数据集。大家也可以上 Kaggle 这个数据科学网站上去找找看,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数据。然后,我们也可以做爬虫,到网上爬数据。有时候老师也会给我们一些数据。还有打一些比赛也有一些数据。最后,当然是我们自己设计调查问卷,或者部署测量仪器,自己收集数据了。
然后,是“理解数据”。怎么理解数据呢?首先可以做一些统计分析。最基本的就是看它的缺失值有多少。如果是 5% 的缺失还行,如果 90% 的缺失,那就算了吧,别用这个数据了,以免它给我捣乱,反而把我的预测给搞得不准。你理解了半天后发现:这个数据质量太差,不支持我研究预定的问题。这是很有可能的。这时候,同学们,不要不好意思,就明确地告诉老板:老板,我已经调研三天,所有各个部门的数据我都已经整理好,在这了,它们不支持我回答你老板你这个问题。你肯定不想我糊弄你对吧?咱们再重新搞个题目吧!这是很正常的。老板不会批评你的,反而会觉得你这个同学特别专业。
最后,是“理解世界”,就是建立模型。我们可能会建立最简单的模型,比如“均值模型”,也可能会建立更复杂的概率模型;我们可以会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也可能会建立更复杂的非线性机器学习模型,甚至深度学习模型。基于这些模型,我们可以进行仿真、假设检验,还有预测。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为此我们可能会回到第一步,修正我们最初提出的问题。
“理解数据”和“理解世界”的结果,我们都可以通过论文、报告的形式发表,据此作出决策,或者提出自己的方案,给老板提出建议:应该怎么怎么搞。
所以大家就理解了,刚才我们看的那些招聘的要求,就是我们会在公司里这么做的。所以我们去面试的时候,他就会问你这些事。真实世界中,不是说我们就调调函数,调调参数,最后报一个误差,就完事了。上面这个过程,才是真正的流程。这就是我们进行数据科学工作的生命周期。
问问题
数据分析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一般来说,有四种类型的问题:
第一种问题是描述性的,比如说房价最近怎么样?这需要我们对房价最近的情况做一个基于数据的描述。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就可以统计过去十年的房价,然后分析,然后发现最近房价猛跌,是不是可以赶紧买了?这是描述性质的问题。
第二种问题是探索性的,比如我们想探索一下:房价到底跟哪些因素有关?比如说这个房子的位置很好,二环以内,所以它的价格高;这个房子,房龄已经三十年了,所以价格低一点。这种探索性的问题,能够加深我们对房价的理解,也很重要吧?
第三种问题是推理性的,比如:房价现在为什么会跌?哦,因为现在购房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大家购房需求不足?因为国民收入占 GDP 的比重不高。我们可以收集相应的数据,来进行这样的推理。所以我们前面看得的字节要求大家做因果推理,就是这个。
第四种问题是预测性的。比如:房价还会再跌吗?这就是对未来的预测了。又或者,我们基于数据训练了一个模型,预测一个家长是不是会继续送孩子来辅导班。这些都是预测问题。
我们前面举的例子都是用滴滴的例子。事实上,上面的数据分析要领在其他很多领域都适用。我们做科研、地震预测、环境保护、机械实验,都有数据分析的问题。所以其实它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
在其他的领域里头,我们研究的对象不同。在社会科学里面,我们研究的是一些人群。比如前面的快手的职位,他想让我们研究的是这些人的消费行为。而抖音希望我们研究用户的社会行为,即这些人点不点赞,分不分享。还有研究人群特征,比如说年龄、性别、消费水平、年收入。在自然科学中,我们研究的是物理模型,比如说做机械震动的实验,我们想研究的是它的模型。
好的问题
我们提出的问题要能被数据回答。因为咱们是数据科学,所以我们提出问题后,我们要能够收集到相关的数据,来进行数据科学研究。所以这个问题要能被数据回答。这是问题的关键。因此,提出问题时,我们就要想要测量什么,如何做数据收集,用什么测量方法,或者要去哪发现数据。
我们提出的问题也要尽可能清晰、聚焦、有意义。有了清晰的问题,我们后面的探索之路才会清晰;问题聚焦,我们才能够集中注意力,不跑偏、跑散;最后,问题一定要有意义:不仅有社会意义或者经济意义,最好对你个人也有意义,就是你觉得不解决这个问题,简直睡不着觉。我们研究生开题的时候,经常有同学说:我要改进这个算法。老师立刻就问你:你为什么要改进这个算法?这个算法从来没有人用它,你改进它干啥?所以你其实是要找一个更现实、宏观一点的意义。
满足上面要求的问题,就是好问题。一个好问题是成功的一半。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可能超过一半的时间在找一个好问题。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这样的问题。
数据收集方法
怎么知道一个问题有哪些数据支持呢?特别重要的就是你学会找人。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招聘要求里都要求“积极主动”。什么叫积极主动?就是你要主动去找人。同学们,积极主动不是让你主动加班。老板其实不需要你主动加班。他需要的是你主动把这个事情给我摆平。所以,我们得主动去找各种各样的人。你和有可能知道数据的人说:中午咱们一起喝杯咖啡?喝的时候你就可以问他:老板让我预测明天会亏多少,你觉得能预测得出来吗?他说这个没戏,变化太快了。这也是一个信息。如果他说:这个可以,因为咱们这些数据都记着呢!你就可以问他:是啥数据?所以找人是很重要的。不要就是坐在电脑前面。这个不行。要走到别人的桌子旁边去跟人家套近乎。在学校里也是这样子。你要到老师、学长的座位去跟他聊,和学长一起去打羽毛球,然后你就可以问她了:最近研究啥?没错吧。这样的话,你才能得到最多的信息,大家就都愿意帮你。
最后我们就设计数据收集方法:首先我要到哪些人的电脑上面去拷贝她的数据,然后我要去访问哪几个数据库?这几个数据库是存在公司的服务器上的,还是存在阿里云上的?谁有账号?都得搞清楚。
除了收集已有的数据,你还可以要求为你专门生成一些数据,比如要求开发人员修改代码,系统人员修改系统配置,产生你需要的数据;你也可以要求做专门的调研,比如要求这个区域的销售经理帮我填一个调查问卷。这都是可以的。因为这是老板交代的活,为了完成这个任务,老板就得给你资源,对吧?你就拿着尚方宝剑,调配资源就行。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一定得积极主动。这就是前面的那些招聘信息中反复强调这一点的原因,因为你不是就跑一个函数,而是要克服困难,把这些东西全部搞定。
探索性数据分析
假设现在有一些数据在咱们手里上了,首先,我们要做探索性的数据分析。
探索性的数据分析,是做任何数据相关的研究的关键。我经常跟同学们强调:你想做一个科研,改进一个算法,你别一上来,就直接去改进这个算法。你能不能先把这个算法运行的那个数据,先做好探索性的分析?有的同学一上来就直接堆模型,一会儿 CNN,一会儿 RNN,一会儿 Transformer,整半天,然后说:老师,你看这个 Loss 函数它就死活不降,怎么办?老师这时候就会问你了:你的数据有什么特点?他就说我不知道?老师就说:你能不能探索性地分析一下这个数据?他说什么是探索性?探索性就是没有特别具体的目标,就是去看看这个数据。他说老师我懂了。
做探索性数据分析,统计分析也非常有用。比如,这个数据特别大,有几万条,我不能把它全部画出来看吧!所以这时候我们做些什么分析呢?我们可以观察他的统计特征。最基本的是看它的均值、方差、90% 分位数、最大值、最小值。然后看它的概率分布。有了这些信息的话,你对这个数据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以滴滴为例,我们看它的销售额在各个城市的分布,你发现 80% 的销售都来自于北京这个大城市,而其他 20% 的销售是其他那些小城市的。这个信息有意义吧?那我们就观察北京的。
画图也是探索性数据分析的好方法,比如时间序列图。你一看北京这一周销售额的情况,发现主要是周末大家都来滴滴买菜,平时大家都不来滴滴买菜。然后你看节假日。这样慢慢地你对这个数据就有感觉。如果你发现他一点规律都没有,那你就可以推断预测可能会不太准。如果你发现它还挺有规律的,那么就说明还是可以预测的。你就通过这种可视化,能发现很多有趣的模式和趋势。你也可以画 Box 图等,得到一些统计的观察。这就是探索性的数据分析。
探索性数据分析让你对数据有感觉,这时候你才知道自己这个算法应该怎么设计。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算法,凭什么这个算法在这个数据上效果好?肯定是这个算法适合这个数据。目前还没有一个模型能够一统天下,对吧?一定是不同的数据需要不同的模型。
发现数据的不足
探索性数据分析让你能够对数据做一些清洗。数据里常常会混入一些很极端的值。比如说这是一个气温数据。正常情况下,气温也就是零下20度到零上60度。但是这个里面突然混入一些很离奇的值,比如零下 200 度,或者零上 200 度。这时你通过观察最大值、最小值,就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那很显然,你应该要把它们去掉。否则你的分析结果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
探索性数据分析让你能够对数据做补全。数据经常会出现缺失。你画出可视化的图之后,发现虽然缺了一些值,但是波形的基本规律还是有的,那么我们做一个插补就能把这个缺失值给补上,不会影响我最后的预测。但是如果你发现缺失把波形的趋势都破坏了,那你就知道这个数据就不行:把它弄进来做模型就是坑爹。
所以我经常跟同学们说:你做大数据、深度学习、机器学习,其实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分析数据。只有深刻理解了数据,我们的模型才会设计得好。很多时候,一个深度模型到底是六层还是八层,到底是用 Adam 还是用别的优化算法,区别不大,但是对数据了解清楚了,就会对问题理解深刻,就能想出独特的算法,模型效果就会好。是这个道理。最后,我们的论文逻辑是:我研究的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现有的方法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为此,我提出了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可能来自数据分析),这个想法特别好,最后我拿一个数据来验证我这个想法是有效的。我们会这么说。这个逻辑链条就是圆的。这和我们研究滴滴的问题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很强调同学们在研究生开题之前,一定要摸摸数据,把想法基本上验证通过,这就对后面的论文工作很有帮助。否则的话,你开了一个题,结果到了中间,发现做不出来,这个时候整个实验室都崩溃了。所以大家要重视数据分析,这个对大家顺利毕业也是有好处的。
小结
数据科学的生命周期是以一个问题出发。提出一个清晰、聚焦、有意义、能够被数据支撑的问题,是第一步。然后,第二步和第三步就是收集数据,进行探索性的数据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可视化,总结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有趣的模式、趋势,寻找数据的不足,获得启发,然后再回过头来,清洗数据,获得更多数据,或者基于数据的限制,调整研究问题,不断迭代。这就是数据科学的生命周期。
当我们提出,或者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如果这个问题能够被数据解决,我们就去收集一些数据。数据到了我们手里后,我们就要做各种分析,去理解这个数据里面有啥,比如分析这个数据之间的相关性,然后训练一个模型,可以来做预测,帮助大家决策等等。这就是一个数据科学的一般的流程。数据的分析,可以用 Excel,也可以用 R 语言、Python。这些工具都可以的。关键是解决问题。对编程不熟的同学,不用担心。我们后面会掌握一个超级厉害的编程方法,就是 AI 辅助编程。
我们在课程的学习中,要做好案例,并且用一种最后你能写到你的简历里面的那种方式来做案例。大家以后写简历,写的会跟这个数据科学的生命周期一模一样,就是:我研究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为此,我收集了哪些数据,做了哪些分析,最后设计练了一个什么方法,得到了多少收益。这个收益一定要量化。比如说我给领导层提出的建议,最终帮助公司挽回了 300 万人民币的损失,或者说帮助公司盈利增长 2000 万。大家想想这样的简历都有说服力。这不等面试完成,公司就发 Offer 了,对吧?科研也是这样:同学们很容易陷入模型细节和 Loss 函数就是不下降,但其实我们最后论文答辩的时候,老师才不看你到底是七层还是八层,老师看的是你解决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最后性能比现有的算法好多少?这跟公司面试是一模一样的。
Index | Previous | Next |